阅读历史 |

第921章 思虑过多也不好(2 / 2)

加入书签

曾参只得答道:“从这一段文字里可以看出来,先生说了仁的两个方面。一!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二、清高只是仁的一个方面。”

“哦?”乐歌应了一声,随即问道:“令尹子文是什么人?”

曾参应道:“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

“那么?崔文又是谁呢?”

曾参应道:“崔文:齐国大夫崔杼音zhu。”

“齐君指的又是谁?”

曾参应道:“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

“陈文子又是谁?”

曾参应道:“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

“哦?”

曾参解读道:“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忠;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先生认为:忠诚、清高与仁不是一回事。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精神,也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所以,只凭具有忠和清高,还是不能看清仁的全貌。”

“哦?”乐歌应道:“你先生的仁,里面的名堂还很多的!绕口得很啊!继续往下读!”

“是!乐伯伯!”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什么意思?”乐歌问道。

曾参解读道:“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先生听到了,说:季文子这个人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象他这种思维的人,考虑两次后作出决定就行了。考虑得太多了反而会发生各种弊病。”

“呵呵!人家考虑多了又不好?”乐歌笑道。

“过犹不及!”曾参应道。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

季文子之子季孙宿季武子,其后来是季悼子季孙纥,未立为卿而卒。之后是季平子季孙意如、季恒子季孙斯、季康子季孙肥。

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孔子分析认为:季文子这个人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象他这种思维的人,考虑两次后作出决定就行了。考虑得太多了反而会发生各种弊病。这只是对季文子这种思维方式的人的一种建议!因人因事作出的建议,并不是不让人多思考问题。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什么意思?”乐歌问道:“怎么转移到贵族权力者的身上来了?不是评价你们这些学生么?”

“乐伯伯!”曾参解释道:“这篇文不仅仅写评价我们学生的,也评价一些人、事,由学生到外人,再到政要人物!乐伯伯!”

“哦?”乐歌点了一下头,说道:“你解读一下!”

“是!乐伯伯!”曾参应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