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零三章:趣事(1 / 2)

加入书签

“但是后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中呢?”

燕吉恩:“刘之杰后来官至制置史,有一回,他到某州视察工作,当地的官员接待他,在聊天时,那名官员说,‘我与大人恰好同年登第,有一事正想告知大人。’刘之杰便问他是什么事,那名官员屏退了左右,对刘之杰说,‘当时我在考场上,也去上厕所,见到了您遗落的卷子,发现还欠第二、第三两道大题没做,就顺便带回了考场,替您把那两道题答了,然后交给了考官……’刘之杰一听,如梦方醒,连忙向那名官员表示感谢,说,‘我一生官场仕宦,都是您所赐的啊!’”

大家听完摇摇头,燕吉恩接着说:“这些啊,都是一些让大家开心的事情,不过,说实话,你能这些事情,可能都遇不上,我呢,虽然年纪比你们大不了多少,但也算是你们的师傅,现在的愿望,就是希望你们能够稳稳当当的考上,为师所有的愿望就已经实现了。”

淑苑:“就是这考试的时间有些太短了,三年一次,实在是时间有些太长了,不然那一年一次的话,大家就............”

燕吉恩:“古人有‘春闱’、‘秋闱’与古人信奉的‘春者,出也,万物之所出’、‘秋者,物皆成象而聚’的观念有观,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对自己任用的禹、后稷、皋陶等22名官员,首创‘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的考核办法,每三年考核一次,根据三次考核成绩决定升降,这是中国最早的‘三年考’记载。周代时,‘三年考’已出现于学生考试中。据《周礼·地官》‘乡大夫’条:‘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者。’”

淑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王安晏:“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每隔3年举行一次大考,对在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进行考查,从中选拔出品德优秀、才华出众的人。”

淑苑:“自古以来就是三年一大考?是因为传统就是如此吗?”

燕吉恩:“这倒不是根本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三年考’已能满足和适应各朝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一年一考’反而效果不佳。如唐朝和之后的五代时期,每年的会试能及第的人数很少,有时只有三四人,后梁前期一两年甚至无人应试。大部分其实是够用的,这在朝廷里面考上的人,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是能好好的用上的,才能少的也很多,一年一考,这朝廷是真的会乱的,当然,‘三年大比’也会影响人才选拔的效率。为了弥补周期过长的缺憾,古代朝廷会通过‘制举’、‘恩科’等特种考试来作调整,以突破‘三年一考’的制约,给‘等不及’的优秀学子提供机会。”

淑苑:“原来恩科是这样来的,一直以为恩科是和科举是一个意思,原来不是。”

燕吉恩:“恩科是皇上看到有男友的人才,或者是人不够用了,才会有的,只是这样的机会比较少,这么说吧,我活到现在还没有遇见过。”

淑苑:“那是先生您年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