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时代变了(1 / 2)
砰——噗啦啦啦——
伴随着一声炮响,接着是一阵相比于炮弹碎体、落地,显得十分散碎的碰撞声。
只见一颗颗半寸直径的小铁珠,稀里哗啦的从炮筒中“喷”了出来。
尺、寸,最终还是选择了三尺一米,十寸一尺,而没有在尺和米之间继续选择十进制,毕竟尺的概念更加根深蒂固。
炮用“霰弹”的射程,远不如实心弹,不过细密霰弹喷出后,直接将身前百米的敌人打成筛子。
同样在弹力下,霰弹也能够发挥“溅射”效果,更增打击面积……
只见高顺指挥的骑兵,在靠近“安全线”前,被狠狠的扒了层皮!
如果是正常将领指挥,哪怕五人一长、基层战将齐备,现在也肯定彻底溃阵,也就只有高顺的约束能力,能够强行微操、制止了混乱——经过三次炮击,实验骑兵减员过半,同时也令高顺的微操大幅提升……
在高顺的强行控制下,实验骑兵淅淅沥沥的进入了安全范围,这一轮的实验宣告结束!
白图这时则是说道:“其实还有一种炮弹,刚刚仲达太果断,根本没给元直使用的机会,可以让他空试一下。”说着白图让传令兵去传令徐庶。
接着只见徐庶又对空地演示了一下,同样是一颗颗小弹丸,不过这次是在炮弹大的薄铁桶中,发射时仰角比霰弹更大。
也就是所谓的“葡萄弹”。
相比霰弹,葡萄弹在射出炮膛时,依旧是一个整体,会在射出一段距离后,甚至碰撞目标之后再散开。
因此射程虽比实心弹要近,但远远比霰弹要远,不过攻击范围也比霰弹要小不少,性质在两者之间。
不过之前高顺毫不犹豫的冲锋,而且在强约束下也没有兵溃徘徊的迹象,所以这中程攻击的葡萄弹没有用上……
至于高爆弹、或者说是开花弹,工部之前也一直在尝试,可惜因为引捻的难关没有解决,稳定性太差,目前性价比并不高。
历史上传统的“开花弹”,其实和实心弹的诞生时期差不多,不仅是西方,东方的大明王朝也有开花弹。
不过这类原始的开花弹,原理是在炮弹前,也插着引捻,在装弹后从炮口点燃炮弹的引捻,再从后面点燃发射炮弹的火药……
一旦时间掌握不当,要么是不爆、要么是炸膛,这种开花弹工部现在也能制作,不过炸膛率高达1。
别小看1,对个体来说,一件1死伤率的事情,没人会一直去做,而炮兵发射炮弹可不是一两次,而是必须连续去做的。
高达1的炸膛率,足以令炮兵士气全无,连发射一般炮弹时也备受影响。
历史上无论是大明,还是西方,对传统开花弹都并不倚重,直到后来出现木管引信——一种可以被炮弹发射时的热量引燃的延迟引信出现,高爆弹才重新回到列强的视野中,并且迅速成为主流。
不过实心弹的进阶穿甲弹,也一直没有落伍,毕竟即使杀伤士兵弱一些,但其对防御工事、装甲的破坏,却是无法取代的。
二战时中华军队就是吃了开花弹多、穿甲弹少的亏,导致望墙兴叹,明明是被侵略的一方,却只能拆掉城墙。
高爆弹之所以迅速流行,也并不是为了杀伤步兵,而是因为当时部分列强还没有全套换置装甲舰,还有大批的木质战船。
实心弹足以打穿木质战船,但是在海战中,必须要破坏船下部的密封舱,才能够彻底击沉对方,否则即使上部船舱部分被穿得稀烂、甲板也被砸穿,只要密封舱不进水,就有重整再战的机会。
用实心弹打海面下的部分,会被海水阻拦、效果不佳,只有刚好打到吃水线上方、同时还足够低的位置,才算是“暴击”。
而高爆弹因为落在甲板上之后还能爆炸,有几率炸损下面的密封舱,顿时成为收割木制战船的利器。
那也是高爆弹唯一彻底胜过穿甲弹的阶段,很快各国都发现了这一点,纷纷换置装甲舰。
而装甲舰对轰的话,以当时高爆弹的火力,就显得隔靴搔痒,更多的是针对水手。
于是大家纷纷又改回了实心弹、也就是穿甲弹互射的局面,直到后来有了鱼雷,出现了直接攻击水下部分的骚操作,又占据了海战的半壁江山……
白图大约知道延迟引捻的原理,但不知道那是什么材料、什么东西,所以只是给工部提供了思路,目前工部还在不断的实验中。
这时也能看出,楚国的科技比18世纪头部列强还是有不小差距——不仅有很多方面的短板,而且……对于各类的物质性质认知,或者说是掌握的“资料”,远远比不上火轮船纷纷出海的年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