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四百四十四章 晨曦(1 / 2)

加入书签

“看看唐人的边塞诗,有没有这种混帐话没有?”

“这个理就是说不清楚了。”周遇吉叹道:“现在咱们只有把自己的份内事做好,朝廷再怎么样还是有圣明天子在位,我辈不管怎样,也不能叫天子失望,不管大同和宣府的情形怎样,天子信重,我周某人就舍得这一辎兵的年龄不会超过四十五岁,其实可以叫这些人干到五十,明军中五六十岁的伙夫有的是。但商团军并没有这么做,开拓草原需要很多农庄堡垒,除了要大量的佃农和各种商旅之外,也要很多基层的吏员,包括文吏和法吏,辎兵们当然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同时也受过基础的文法教育,简直就是最合格的文法吏,先秦时秦国能以法度制国,其驰道,标准化的兵器制造工场,后勤供应能力,在几百上千年后的中原王朝都办不到了,所缺的就是秦的几百年的文法吏的培养基础而已。

和记的统治更加精细,需要的吏员更多,吏员不仅在能力上要求和标准很高,在未来的前途和待遇上也比大明强的多了。

辎兵们普遍愿意在四十左右退役当吏员,除了更舒服不用东奔西走之外,也是考虑到越年轻越容易受到提拔,要是干到五十之后再退役,上级会考虑到辎兵年龄太大,未来效力的时间太短,在提拔上就很困难了。

这是对未来生活很有信心,并且确信自己能得到妥善安排的一群人,他们很满意自己的现在,更满意自己的未来。

已经有很多前辈在草原或是和记的统治区域得到了相当不错的安排,有丰厚的收入,不错的工作,相当稳定的生活品质,出于对自己现在和未来的满足,加上年富力强,不怕辛劳,这些辎兵们都很细心的做着自己手上的活计,他们耐心的喂着有些疲惫的战马,同时替它们认真的梳洗,一个辎兵把马蹄举高,耐心的修理着铁掌。这样的场面相当常见,人们通常对战马都很有耐心,并且愿意悉心照料,很多时候这样做的理由并不是时时刻刻惦记着自己的高俸禄和军法,而是他们已经进入了一种很专注的状态,人们无忧无虑,可以安心的把自己手头的活计做好,因为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常态,他们不担心,不害怕,只要每天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这使得这些辎兵们相当的专注,用后世的话来说,他们进入了一种匠人精神的状态。

辎兵们不止在照料战马,在炊车附近也有辎兵们在忙碌着,吃饱了饭的枪骑兵坐在湖边休息,不少刚赶到的龙骑兵们在排队打饭,手里的铁饭盒伸到辎兵勺子前头,就会有香喷喷热乎乎的饭菜放在盘子里头。

远处一群辎兵在修理马车,这是后勤大车,枪骑兵们对后勤的要求很高,龙骑兵们也是一样,只有猎骑兵对后勤的要求稍许要低一些,因为猎骑兵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袭击骚扰,轻骑狂飙猛进是对猎骑兵的要求,如果受困于后勤,猎骑兵的机动能力就会大大的下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