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1章 无人机项目组成立(2 / 2)

加入书签

为了出行方便,李元打电话,和童代表借了一辆京都212。

在十渡附近找一风景秀丽的地方,一家人,又是烤鱼,又是烧烤。

为今年开一个好头。

第二日,一个电话,童代表很快便敲响院门。

“你小子看来是等急了”。

“别说我,褚老也经常询问进度”。

“都在这里,你拿回去先看看,考虑好你们能承担哪些任务,到时我们再开会讨论”。

“行啊?”说着,他迫不及待地接过档案袋,立马打开。

马上就被无人机的外形所吸引,“我天,你这是照抄B2啊!

不对,同样的飞翼气动布局,你这个更简洁”。

他兴奋地一页页翻动图纸,“你这个是不是隐身设计?”

李元点点头。

“准备采用什么涂料?”

“铁氧体”。

现在的隐形设计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各国都在研究。

前文书也提到过,华夏在70年代初得到一架基本完好的D21无人侦察机。

上面就涂有隐身涂料。

这些涂料还非常原始,不像是21世纪,后世已经开始采用无机纳米材料与有机高分子复合材料。

像是油漆一样,涂抹在飞行器表面,就能起到宽频带吸波作用。

它的机械性能好,面密度低,覆盖电磁波、微波和红外,并能增强腐蚀防护能力,耐候性好等等诸多好处。

目前只能做成蒙皮,类似三合板一样,固定在飞机的骨架上。

而以当前华夏的加工能力,李元选择的是单一雷达隐身防护功能涂料。

就是大家熟知的铁氧体。

作为吸波涂料,价格低廉,吸收能力强,应用广泛。

当听到是铁氧体,童代表撇撇嘴,“档次有点地啊!为什么不选用羰基铁吸波涂料?”

“可以呀,只要你能装备得起!”,李元嘲笑道。

“呃!那算了!”

童代表想起这种材料的制备难度和价格,秒怂。

但是他马上就找到了反击的点。

“你这个设计挺大胆,但是符不符合空气动力布局要求,不知你有没有考虑过”。

“我为什么考虑,那不是你们擅长的吗?”

我国在1956年就成立了国家级空气动力学研究机构。

1959年就在北航建立第一个风洞。

“呃!好吧,不过你这个设计我感觉能行!”

“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李元笑道。

两天后,李元被接到某研究所。

与会者有国内的飞机设计院,有京都理工和北航的教授,还有一些不知道单位的专家。

李元把无人机的模块式设计理念进行了推广。

并针对主要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近40多人,整整讨论了三天。

最后成立了“红箭1”项目组。

组长是褚老,副组长多达5人。

分别是李元、北航的刘博教授、京都理工的吕岩炳教授、南方设计院的侯俊院长和北方设计院的陈焕军副院长。

李元负责飞控系统,北航负责侦察模块,京都理工负责通信模块,南方负责机体设计制造,北方负责发动机的产业化。

虽然同是副组长,但是李元被褚老任命为项目组常务副组长,负责协调各组的研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