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后金榜文(1 / 2)
要知道尚可喜一家上百口在旅顺城陷后被后金灭门,可谓和其有血海深仇。而间接造成这个结果的就是孔、耿二人。没有这二人给后金军带路和协助,尚可喜一家也不能遭此噩运。他能投降后金,其心路历程恐怕要极为复杂和难受。而投降后金后,他也一直死忠到最后。确切的说是对皇太极的人格魅力和知遇之恩死忠到底。
所以当杨林得知尚可喜前来报名讲武学堂时,竟是不由一阵大喜,不断高呼“天助我也”。竟然外衣都没有来得及穿亲自跑出门外迎接。这把只有十六岁的尚可喜感动的不知如何是好,自此将杨林视为主公。正式开始了他在杨林麾下几十年的戎马生涯。
杨林之所以能如此高兴,正因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可谓是这个时代较有才能的军事人才,在战场上颇为勇悍。尚可喜在后世是“汉奸”不假,但要是方法得当其还是能沿着正途走下去的。而且他精通水战,今后要开展对外贸易必然要组建水师。那么这样的人才前来投奔,自己焉有不受纳之理?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讲武学堂招生这件事在士子中的反响是最大的。辽东士子本就比不过关内士子学识丰富,而且人数上也不多,能中举做官的人就更少了。以致在官僚阶层中并不能形成所谓的“党派”,来达到对抗皇权、把持朝政的目的。
辽东士子中不排除死抱着书本成天“之乎者也”、“圣人云”,饿死也不想办法谋个营生的迂腐木讷之人。但更多的人不是富家子弟,常年读书对家里经济负担极大。还是要一边读书一边为了生计而奔波。因此如今有个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摆在面前时,他们中那些具有拚搏进取精神的人不顾亲朋的劝阻,毅然背起行囊前往应考。
在这个时代士子从军就意味着弃文从武自降身份。而武人在大明朝里身份很低微,甚至没有前途可言。这些人能做出如此选择,可想而知都是毅力坚决之人。
再说这个时代科举考试竞争的相当残酷激烈,全国几十万人参加考试只录取其中的千八百人。剩下的哪些人怎么办?总不能啥也不干吧,所以还是要想办法生活下去的。另外明朝科举对士子的军事素养也有一定要求。例如明末余姚人“恩贡生”朱舜水,还有宁波张煌言。他们都是文武兼备,并且上过战场杀过敌。
而辽东士子因为身处关外和忙于生计原因,许多人的身体素质还算可以,从军入伍也不是不适应训练。如此杨林的讲武学堂未曾招考开学,从擢选人才的质量上已是先人一等,他计划要揽尽辽东英才。
杨林也没想到,日后自己将成为“叆阳标营讲武学堂堂主”。凡是在这里学习过的人都成为了他的学生。谁见到他都要恭恭敬敬的躬身行礼,叫一声“堂主好”。这一点有点儿类似后世的“蒋校长”尊称,也让杨林尴尬纠结了好一阵子。不过他也成为明朝开设官办军校的“先驱”。
六月初,根据与刘兴祚先前的约定,杨林如约派出了接应他们的“特种作战”小队。
这支小队有三十余人,是从各哨中抽调出来的精锐。其中也包括侦缉队和还乡团的少数人员。这些人不仅单兵能力超群,而且精于骑射与步战。
杨林亲自对这些人进行了七天的训练。集训中,除了提高原有的技战术外,他们还额外学习了伪装、潜伏、渗透、偷袭、化妆等后世特种作战的内容。不论是个人单兵能力还是团队协作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
特种作战小队代号“野狼”,因此此次行动代号也称为“野狼行动”。除了杨林、张祝、邢云衢等少数上层人知道以外,其他人一概不知。所以对于这次接应任务,小队上下信心满满。就等刘兴祚能携全家应约而来。
“鹰隼小队”由新晋的中军官马勇带领,以千总蒋川、薛凯为副。在某一日趁着月夜出城沿着叆河向北进发。他们不仅携带有弓弩、火绳枪等装备,还携带了信鸽和由“泰昌号”新近研发的“充气筏子”。这样可以在遇到河流时畅行无阻。另外还有可伸缩折叠并可相连的“钩梯”,便于翻越各种障碍。
“泰昌号”研发军品的创意绝大部分来源于杨林。例如这次携带的充气筏子,就是根据后世的橡皮筏仿制的。只不过原料由橡胶变成了牛皮、羊皮和猪皮。在载重和操控方面,则借鉴了陕甘宁地区常用的“羊皮筏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