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说服(2 / 2)
这一消息令整个帐篷安静下来。民乐村的人尚未完全理解阿普勒这番话的宏大愿景,而阿勤那的族人却知道,在草原上修建城池是从未有过的壮举。
当然,确切地说,这种构想也不是完全没有。王庭的两代大台吉都曾有过这样的设想,但他们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无外乎是部族不配合,缺乏足够的资金。
还有一个原因是,也没有太多必要。毕竟草原上的牧民逐水草而居,总是在更换住地。修建城池意味着部族将被固定在一块土地上,若是周围的草场枯竭,怎么办?
恩和森看着阿普勒,心疼地劝他道:“台吉,你的愿景很宏大,只是我们逐水草而居,哪儿的草好,我们就去哪儿,固定在一个城池里,我们又该怎么生活?还有修建城池,所需要人力物力巨大,我们又从何找来这么多的钱呢?”
阿普勒和沈慈心显然早已预料到这些反对意见。他从怀中拿出羊毛工坊的账簿,向大家展示了去年冬季最后一次羊毛贩卖后的盈利数据:“羊毛工坊在去年冬季只经营了不到一个月,但其利润已经超过了阿勤那家族全年养牲畜卖出的收入。以后,我们会持续从草原各地收购羊毛,加工成品后再出售,足够用来修建城池。”
“而且我和大姑娘的设想,一开始咱们可以先建一座小城,等日后人口多了再慢慢扩建。我们有座城池在这儿,总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等到那时候,我们乌兰部族就不会是从前名不见经传的小部族了。”
阿勤那族的几位长者都露出惊讶的神情,他们从未想过羊毛工坊的利润如此丰厚。仅仅一个多月的经营就超越了他们整年的努力,这确实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眼前的情况。
还有新城的规划,对他们来说,确实十分有诱惑力。
“而且,”这时候沈慈心道,“窑厂的利润也不小,现在工人们的收入足以养家糊口。等天气暖和了,我们预计会迎来大量晋商,窑厂的规模必定会扩大,工人需求也会增加。到那时,乌兰部族的每一个成年人都可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你们还会嫌弃住在一座稳定的城池中吗?”
沈慈心笑着问,眼中闪着自信的光芒。阿勤那族的长者们被她描绘的未来所吸引,他们知道,这种安定的生活正是游牧民们梦寐以求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表面上自由潇洒,但实际上充满了辛劳和不确定性。
就在大家开始动心时,恩和森提出了最后一个实际而迫切的问题:“如果乌梁海的人来了,还会有这么多活干吗?”
沈慈心站起来打了包票,“有,我还怕人不够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