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学习小组(2 / 2)
这种快乐,并非来自于金钱或者地位,而是源自于他能够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已的技术特长,帮助那些渴望知识和进步的工人们。
回想起自已刚刚被任命的时候,内心的喜悦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他觉得自已仿佛终于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已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可以为整个工厂的发展贡献自已的力量,实现自已多年来对技术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被需要、被重视的感觉,让他充满了动力和活力。
晚上回到家,陈志国兴奋地把自已的心情和经历告诉了家人。
他的妻子听后,眼中闪烁着温柔和自豪的光芒,笑着说:
“你一直都这么热爱技术,现在终于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我打心底里为你高兴。你就好好干吧,我们都支持你!”
孩子们也纷纷围了过来,拉着他的手,七嘴八舌地说着:“爸爸,你真厉害!我们都以你为骄傲!”
陈志国看着妻子和孩子们那充满爱意和期待的眼神,心中也不由十分得意。
次日,他带着满满的热情和信心,在技术巡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整个工厂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这一天,轮到朱师傅负责小组的学习指导。
他早早地拿起那份凝聚着李向明心血的技术指南,带着几个记录用的本子,大步走进了学习小组的活动室。
小组成员们早已等候多时,看到朱师傅进来,都自觉地围坐在桌子旁。
朱师傅小心翼翼地将技术指南放在桌子中间,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手中捧着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开始了今天的讲解:“同志们,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一下这份指南里的切削工艺部分。”
林青微微皱眉,眼中透露出一丝疑惑:“朱师傅,切削速度和进给量之间到底该如何更好地平衡呢?我按照指南上的理论计算,实际操作出来的效果却不太理想。”
朱师傅赞许地点点头,说:
“你的问题很关键。实际上,切削速度和进给量的平衡不仅仅取决于理论计算,还和大家手上的操作手法、刀具的磨损程度以及材料的特性都有关系。
比如说,材料过硬,进给量就要适当减小;刀具磨损后,切削速度就得降低。”
其他成员也纷纷发言,提出自已在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朱师傅一一解答,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
正当讨论正热烈的时候,陈志国走进了活动室。他是来巡查各个小组学习情况的。
朱师傅看到陈志国来了,连忙起身,礼貌地打招呼:“陈组长,正说着切削工艺的问题,您给我们把把关。”
陈志国微笑着点点头,坐在一旁仔细倾听。
当林青再次提出关于切削速度和进给量的问题时,陈志国接过话头,说道:
“朱师傅说得很对,除了那些因素,还有一些细节也需要关注。
比如,切削液的选用也至关重要,不同材质的零件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切削液,这对散热和润滑都有影响。”
朱师傅连忙附和:“陈组长说的没错,这个我们之前确实考虑得还不够周全。”
林青听了,如释重负,感激地说:“谢谢陈组长和朱师傅的指导,我明白了。”
经过一番深入的交流,小组成员们对切削工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学习结束后,小组成员们开始整理自已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的疑问。
其中,有一个关于复杂零部件加工精度控制的问题,在小组内部经过一番讨论后,还是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
于是,朱师傅和其他几个小组成员一起,带着整理好的问题找到了陈志国。
陈志国认真地看了问题的描述,并结合自已丰富的经验,详细地讲解了相关的原理和解决方法,还亲自画出示意图帮助大家理解。
“陈组长,您看这样做能不能行”,小组成员小张提出了一个自已的设想,“在加工过程中,增加一个中间的校准环节,对每个零部件的关键部位进行二次测量和微调……”
陈志国沉思片刻,然后点了点头:“这个想法可行,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把握测量和微调的时间间隔,避免影响整体的生产效率。同时,测量工具的精度也要严格把关……”
经过这次技术巡查和指导,小组成员们在技术上又有了新的突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