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汉代货币政策的演变(2 / 2)
二、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
推行“三铢钱”
汉武帝即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和规范货币制度、增加财政收入,推行了“三铢钱”。这种钱币以三铢为重量标准,改变了秦朝以来“重如其文”的规定,实行“文如其重”。然而,“三铢钱”的推广并不成功,最终在推行五年后被废除。
铸造“五铢钱”
在废除“三铢钱”后,汉武帝重新铸造了“四铢半两钱”,并增加了钱币的“外郭”以防止私铸。然而,由于之前铸造的劣质钱币仍在流通,导致物价飞涨、经济动荡。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最终决定铸造“五铢钱”,并确立了其作为西汉唯一法定货币的地位。这种钱币重量标准、制作精良、易于流通和管理,对后世货币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设立“三官”管理铸币
为了确保“五铢钱”的顺利推行和流通稳定,汉武帝还设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三官”(即钟官、辨铜、均输)来负责铸币工作。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货币铸造和流通的控制力。
三、西汉后期至东汉
西汉后期至东汉时期,虽然货币制度有所调整和完善,但“五铢钱”作为基本货币单位的地位始终未变。这一时期的货币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后世货币制度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汉代货币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从混乱到规范、从多元到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通过多次货币改革和制度创新来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经济秩序、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这些改革不仅对中国古代货币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