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4章 一锅端了(2 / 2)

加入书签

总之,她是个名副其实的手艺人,技术相当高。

林瑜玥戴着林妈妈亲手钩的毛线帽子,心里美滋滋的。

比她还开心的是郭志成,戴上就再也舍不得摘下来了。

林妈妈看到自己的作品如此受欢迎,自然也十分高兴。

她跟苏妈妈学了一段日子了,现在也就是个初学者,最多只能钩个帽子、围巾这种。

林爸爸则是哀怨地看着三人。

他排在女儿后面也就算了,为什么连郭志成那个臭小子都能先戴上他老婆亲手钩织的帽子?

苏妈妈、刘婆婆和钱妈妈也都从林妈妈那买了些毛线。

苏妈妈给苏铭乐织了一件毛衣和一条毛裤。

苏铭乐美得直冒泡,要不是不雅观,他都恨不得每见一个人就跟人家显摆一番。

到后来,苏妈妈的手艺声名远播,连官方都请她去教学楼教授钩织技术。

苏妈妈为此也赚到了不少积分,更高兴自己这个年纪还能为官方做些事。

官方之所以请人教授钩织,也是没办法的事。

极寒至今已经一年多了。

这么久以来,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添置过衣物。

很多人的衣物都是一直在穿,衣服都是越穿越薄,越来越不保暖的。

林瑜玥二人拉回来的毛线不少,避难所里没有机织设备,制衣车间工人的人数也十分有限。

所以,领导拍板直接以低廉价格售卖毛线。

购买的人自己想钩织什么就钩织什么。

但是对于避难所一万多人的总数而言,那些毛线实在杯水车薪,没两天就被一抢而空。

所有人都期盼着温度快点回升。

……

因着一起八卦的交情,林家和蔡主任的关系也越发融洽。

蔡主任是个双商都很高的人,十分知情识趣。

他不知从何处打听到林家寻找林红叶一家的事,并将此事放在了心上。

官方避难所之间自然是有联系渠道的,他还真就托人打听到了林红叶一家的消息。

打听到后,既没有拿乔,也没有作为交易条件,而是主动告知了林瑜玥。

林家也没有让他失望,送了一批菌种给避难所。

蔡主任也更加坚定了和林家打好关系的决心。

原本,林红叶一家去了位于复阳市北的石钟避难所。

石钟避难所距离川东避难所大概45公里的路程,倒也不远,正常情况下一天应该可以来回。

但是,最近外面很不太平。

林爸爸和林妈妈都不同意女儿和郭志成这个时候去复阳。

林瑜玥和郭志成也只能作罢。

毕竟他们也不放心将父母留在避难所。

没错,避难所如今也不是百分百安全了!

为此,包括平安小队在内的所有私人物资搜寻队基本上都暂停了外出。

避难所也加强了治安巡逻。

而最先将“外界不太平”这个消息带到川东避难所的不是别人,正是青田组织。

这个青田组织的前身则是蓉城数一数二的纳税大户青田集团。

末世后,青田集团老总李青田组建了一支私人物资搜寻队,聚集了一帮青壮年在身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