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再进一步(2 / 2)
“并无先例可循。”
“这样的话,如果一定要有个说法,边塞那些将士属大将军的部下,交由大将军操持,倒也勉强说得过去。”
墨倾说得十分勉强,罗永畅听完更加疑虑。
怎么可能说得过去,说得过去,他就不找她来问话了。
罗永畅稍作沉思,侧身拿起桌上公文递过来,“天玄关战报”五个大字十分抢眼。
墨倾迅速看了内容,面上无甚变化,只短暂沉吟,开口道:“将军,依属下拙见,这个事情来的有些莫名。”
罗永畅就等着她
“古来三九无战事,这都是有根据的。塞北天寒地冻,人不出门马不行,缘何会有那些突厥突然来犯?而且根据战报反馈,规模如此之大,并不可能是临时起意。另外,镇守塞外的张将军就算英勇骁战,但两万对八万,兵力相差如此悬殊,要想将对方一举击败,可谓天方夜谭。这要是真的,怕是塞北连年的战事,也不可能成为陛下多年来如芒刺背的难题了。”
罗永畅陷入沉思,这正是他思虑的地方。他带兵多年,多少战事没有经历过?又岂会不知三九无战事?他知道,皇上自然更是知道。但去年战捷来报,皇上无疑有它,当场亲笔文书,百里加急给予嘉奖。然而精神嘉奖送达了,真金白银却分毫未动,若说大雪的缘由,多少算是借口,这本就反常。一开始,他以为皇上不欲在年关时候激起边关纷乱,所以只言语嘉奖,以此稳固军心,待来年再做清算。但如今开了年,皇上不仅不算账,还真要将赏赐落地,还让他一个兵部的越俎代庖,这更是反常。他不是没想过派人去塞北刺探实情,但塞北张将军是自己一派,皇上若真的年后算账,自然会在下了圣旨之时,便将他整个将军府盯上,他自是不敢妄动,避免惹祸上身,自我暴露。如今再要去刺探那次的事情,更是不能够。当初捷报传来他不晓得核实,现在去核实,就算知道是假的,他也脱不了干系,左右都是问题。
罗永畅虽未将顾虑全盘托出,但墨倾依旧从中读出了症结所在。这是上面要摘瓜了呀。既然别人助她东风,她又岂有不乘之理。
“将军思虑的是。若张将军告捷为实,可能只是虚惊一场。一旦为虚,那就是谎报军情骗取封赏的大罪了,届时的影响,确难估量。”
其实也不必墨倾多言,为实的可能性基本没有。第一,突厥不会冰天雪地打那么大规模的仗。他们历来粮食储备及其短缺,过冬本已艰难,若要发动战乱,基本等同于老寿星上吊,纯粹不想活了。另外,那个张将军的能力,她是有所了解的,能力也有,但非奇才。若真是两万对八万,别人早打到永安城了。
“将军,属下可否一知,当初战捷初报,将军缘何不拦一拦,提出质疑,好让陛下核实一下呢?”
罗永畅面露难色,当初也不是不想,不过是多方思虑之后,才放弃了。
他三言两语,算是交代了。
墨倾表示了然,倒也没再追问。不是她不想问,不过是没有问的必要了。她知道的,没他多,但也不少。当初不就是司徒怀虚拦着的么,考虑到就算张将军骗赏,也是给他后面盘踞关塞要道提前做筹备,那些钱财冲为军饷,倒也可观。再者,若真核实,张将军报假,朝中第一个被撸的,还不是将军本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司徒怀虚算是考虑长远了。这不之前才提出,发兵边关然后屯兵造反的计策呢?这一
前一后的,算是连上了。
墨倾不再多言,剩下的留给他自己思量。罗永畅虽然依赖幕僚,但也极有主见。她今天最后一问,无非就是来给他上眼药的。她就不信三不五时的指引矛头,以罗永畅的多疑,他会不对司徒怀虚起疑。司徒怀虚那样敏感的一个人,被怀疑就定然坐不住。他一坐不住,她就好办了。
墨倾回来时,温不韫的房门是闭着的。她上前敲了门,里面无甚反应。本想推门进去,想了想还是作罢。他的房间,她来府上第二天便搜过了,若说他这房中,最可疑的也就是他本人了。他的人虽然不坏,但立场却过于模糊不清。这个事情,她决定改天直接去问万俟朔好了。摸清楚了,也避免他的性命像他的立场那般,去留不定。
今年的夏天,并不十分炎热,有的时候总给墨倾一种错觉,是不是秋天已然来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