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从柔妃到安贵人(2 / 2)
双方各有道理,具体是怎样的,俪珠也无法判断,不过如今她来到了清朝,倒是可以直接了解事情的真相了。
“安氏当年可风光过,她是三品长芦都转盐运使的女儿,因为她阿玛当差的地方距离咱们京城极近,民间又俗称燕京盐运使,这可是个天大的肥差,她父亲也是先帝爷的宠臣,入宫初封贵人,没过两年,皇帝本来是想封她为妃的,连封号都拟定好了,叫做柔妃。”
姚佳嬷嬷再次感叹了一番:“结果安氏一时被盛宠蒙蔽了心智,安氏竟然妄想借此凌驾到了当时还是熹贵妃的皇太后头上,又得罪了当时还是裕妃的裕贵太妃和当时还是谦嫔的谦太妃。这几位人物一同联手,在背后使坏,将安贵人压制了下去,安氏封妃之事就吹了。不过先帝爷还是念着她的,临死前以口谕将他封为了柔妃,可惜没有圣旨,她也没有子嗣,所以安氏这个妃位毫无根基,又名不正言不顺的,因此先帝爷一驾崩,皇上拗不过皇太后,以先帝并未下旨册封的理由直接将柔妃打回了原形,令她又变成了那个安贵人。”
栀瑶觉得这件事情非常离谱:“皇帝能把先帝的妃子变成贵人吗?”
“理论上自然不行,只是皇上乃是天下之主,他若是铁了心要收拾一个人,谁又拦得住呢?譬如先帝爷时期的宜妃,她也跟着孝恭仁皇后一起大闹了圣祖爷的灵堂,先帝爷十分厌恶她,因此并未尊封她为太妃,所以她到死也只是先帝宜妃,而不是宜太妃。本质上这也是不合规矩的,但谁又敢指责先帝爷呢?”
兆佳嬷嬷看出了栀瑶的心思,柔声解释了一番:“安贵人封妃只有先帝的口谕,没有上玉牒,也没有妃位的份例档案。宫里这些年又放出去了好几批宫女,新入宫的奴才根本没几个知道这位安贵人曾经有多么的风光。若是再过个几百年,旁人想要了解帝王后妃的生平,不就只能看玉牒和存档记载吗?玉牒中若是没有她的名号,存档中也只说他是贵人,还有谁会知道雍正爷的安贵人曾经会是高高在上的柔妃娘娘呢?”
栀瑶恍然,乾隆也算是惯犯了,他讨厌一个人,最喜欢的就是把这个人的痕迹抹除掉。
譬如历史上的那拉皇后,断发之后被他恨得牙痒痒,他当时打算把那拉皇后在位时的一切记载都给抹消一空,甚至还叫人把那拉皇后的画像涂改成了旁人。
只不过立后是会昭告天下的,而且周遭的藩属国都会有记载,要不然,乾隆还真能把那拉皇后的一切记载都删除干净。
而安贵人虽然是雍正的嫔妃,但到底不是皇后,古代的信息流通性很差。
而且安贵人没来得及上玉牒,只要再删了记档,很容易就能在历史上抹杀掉一个人存在的痕迹。
栀瑶无所顾忌,想什么说什么:“皇上也太不厚道了。”
“其实皇上的做法实际上挑不出来错,而且这也是有前朝的例子在的。一是明神宗朱翊钧的皇贵妃郑氏,在明神宗病重之时,以口谕进封郑皇贵妃为皇后,遗命明光宗朱长洛要在他死后尊封郑皇贵妃为太后。结果文武大臣都不把灵神宗的口谕当一回事儿,直接将之无视,而明光宗也并未遵守明神宗的遗言,郑氏至死也只是太妃而已。”
姚佳嬷嬷举了两个例子:“二是明光宗的宠妃李康妃,她在明光宗登基之后,明光宗本来就已经下口谕封她为皇贵妃,结果明光宗登基不过一月就驾崩了,没来得及举行皇贵妃册封典礼,李康妃什么都没捞到,竹篮打水一场空。幸好他是明熹宗的养母,最后才被明熹宗尊为了康太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