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人民快餐(2 / 2)
“我的想法和态度,就是不要去追求传统的‘无巧不成书’。”
巧合太多,不断让读者得到情绪高潮。
接下来稍有不好,读者就不会买账。
都是由奢入俭难,读者是,作者也是。
读者也无法一直读这种东西,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会腻的。
作者也无法这么写,会很累。
“当然,这个前提条件局限于长篇。”
第一个就是要让文字平实朴素起来,这是大巧不工的工具。
第二个,就是要用这种文字,去描写好人事物,这是让人物丰满起来,环境立体起来,这样里面自然而然会有很多可以脑补的地方……
“脑补,就是引起读者自行遐想的地方。”
第三,把故事节点描写好,这个对节奏控制很重要。
“节奏不是‘规律’,是明显的‘起伏’,不是‘机械波’,可以是‘脉冲波’,但绝不能总是‘起承转合’或者‘三幕十一纲’。”
起承转合是情节节点上把控,不是一个大事件。
大事件可以起起落落落落落,可以起起起起起起落,
“但是每个‘起’和每个‘落’里,都要做好强弱浓淡的‘起承转合引’。”
与其说强弱浓淡,不如用水墨画“干湿浓淡”解释更合适。
干就是干货,湿就是闲碎充水,浓就是浓墨重彩,淡就是轻描淡写。
轻描淡写,比浓墨重彩更难,也更重要。
能不能体现浓墨重彩的厉害,干货的的猛,全靠轻描淡写的把握。
光靠干,浓,淡,这个内容就太紧,没有张力。
所以得加些琐碎的,真实的小情节,小桥段来调和。
“要不然的话,那些下流作者,甚至不是作者,只是个文字爱好者,读多了你的东西,别说看开头知道结尾,都能看开头自己按着你的节奏写下去。”
“我说这么多的主要原因,还是你没那么多生活阅历,也没环境给你看那么多的书——对了,我房间里这些书你都能看。”
“写不出来时看看《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搜神记》《太平广记》等,看看故事元素就行,不要涉入太深。”
“把这些当你没经历过生活琐事的素材。”
“你现在的文字上,已经可以了,不用再去追求和我一样。”
“我有我的性格,我的风格,我只是把思路告诉你。”
“你先前文字的缺陷,就是不适合报纸。”
“现在可以了,剩下问题只有情节刻画。”
“你可以想想素描理论,透视,线条,测光,模块等等,对不对?”
素描写法和水墨写法是两种风格。
素描写法整体就是写实,但它因为过于注重对写实的刻画,以至于很难塑造出有趣的灵魂,相较之下会有不错的立体感和仪式感。
就是让人感觉文字厚重扎实,文笔好,但没用。
西方画的缺点早就体现出来了……
杜尚成名因素之一,就是靠嘲讽西方艺术。
一张相片就能摧毁西方艺术。
拯救西方艺术的印象派要被吹上天。
这就是西方所谓艺术理念上的根本缺失。
它的核心就是“神权王权”的庄严,肃穆,仪式。
但东方水墨画大写意也有缺点,那就是入门容易,模仿容易,想要达到真正的境界很困难,这个几乎只有起步和巅峰两个可看阶段。
中间不是进步,是一种疯癫,不伦不类,甚至不如起步。
因为大写意的本质和姑苏园林的理念一样,天人合一,和光同尘,人在景中,景在画里,画在景中,人在画里……
把建筑塑造成一种与自然交融的立体艺术。
人进入建筑,是建筑的灵魂,也是这艺术的核心。
从两种画法中可以汲取出一种当主流,剩下的来填补不足。
但不能把剩下一种尽数取用,那肯定不伦不类。
只能作为参考。
许灼仔细看着戚苦玫的这一千字,很认真地说着。
戚苦玫在旁边拿起小本本很认真地记。
说的同时,他也在给戚苦玫的这一千字作标注。
其实用心打磨出来的这一千字是没问题的,内容浓度也可以。
可这就像是一堆错位的色块拼图,作者本人很难看出问题。
他得亲自给戚苦玫作调整。
“阿桃哥,这里写的问题是什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