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5章 哪有闲钱去买油?(2 / 2)

加入书签

到了收庄稼的时候,一户户人家心灰意冷的把地里稀狗毛样的禾草捆回去,放在场上刚打出一斗半斗或麦或稻,或者不多的苞米,北山根这时收捐的就去了,由于有宋重八他们的例子放那儿,谁也再不敢耍啥妖蛾,自觉把场上粮食灌了布袋送到北山根仓房去,有好多户全送去了也交不满数,就卖了猪或者大牲口补齐。

日子实在过不下去,有的户先男人在山外扛活采好窝子,然后回山里携了妻儿老小,在有一天一起去了山外再没归转。有男人出去就没了音信,女人只好带了大儿小女到处边讨生活边找男人,屋里老者饿病死在床上的人家随处都有。己开始出现整村落扶老携幼结队出外讨饭的现象。这时候仍有逃难到山里来的人,出外和进来的在山怀的羊肠道或百庙河堤岸大路上相遇,难免不相互打听情况,进山的问:“不是说这山里富哩,家家天天吃馍吃肉,享福着呢,你们怎还要外出呢?”

“那是前好些年的事了,现在再是没得活路,要不我们去要饭干啥?”

进山的人看看这衣衫烂缕面黄饥瘦老的少的队伍,不得不相信这是真,就扭转身也加入到队伍里向三岔口外走去。

自从二十几年前连续大灾这山里人口大减,中间虽也有过人丁小增,但再也没有增到以前的数儿。现在更是凋敝,山褶子里不见鸡行,没有狗吠,炊烟再也难看到,一间间草屋一处处瓦房走进去根本就没有人,堂间长的草齐膝深,不少里屋的床上睡着一幅幅骨架有蛇盘上面,实是阴森恐怖得很。特别是洼子、山脚、漫坡一片片地土没人种,林子里洼处砌的一级级石岸形成的一带带梯田梯地长满了杂丛和高低不齐的子树,这要用多少劳力费多少人工才可造就的工程就那样撂荒了,实是可惜得很!

据青山县志记,清道光末年山岔口以上百里山中人户不到三百,丁口未上二千,当然那时计数难准,漏录是难免的。山里再看不出生气,林家和白家好些年时运也不济,主要是地里收成不好,也许是种子没有更新,也许是耕作方式老套,也许是地土已种板结,加上山中气温趋寒,林子、山峁遮挡,太阳照射时间太短,更可能气候本是也变冷的缘故,种种原因造成,就是百庙河岸边上人家房前最好的田,没有一点儿野物鸟雀子损失,一年一亩收麦也只多七斗(一斗麦35到36斤) ,产稻一石左右(约300斤) 。和十几年前比,一亩上等田上等地就是年景好也要少个一斗两斗。而北山根仓廪收赋没减还增了,原因是山里人户减少,而皇税还是按前些年上报的册子征收,县衙没办法,只好按现存户籍摊加到丁口。林家各房只好靠耕种已离开人家的田地,以扩大面积的办法去补出。

这样以来可是苦了一家老小,一年上头起早睡晚扒在地里做,连冬里下雪还在挖地让寒冻把地土变酥以增产,但也只能在交齐赋捐后保住个温饱,若那一年出了天灾人祸,温饱都保不住。好在大房的富奎经营了父亲清明传给的中药材收购铺,二房的富贵养了几头驴山里山外的运货挣脚费,三房的富生不单开了个铁匠铺,两个儿还会做木器,农事稍闲到处揽做木器活。因有了这些营生之道,才保住了林家在山岔口以上百庙河两岸的大户地位。至于再上面的几房,如林家大坪的谷雨、外朝坡的小满等另几股房门弟兄,各家又分叉,他们每家都有了自家的家业,,分的四达八处,富的穷的成才的二流子,形形色色,这里就不细说。两年来富奎、富贵相继死了,只有了三房的富生成了活祖宗。大房的小子钟良、钟惠,二房富贵的儿子钟强、钟胜,三房儿辈老大钟槐都接了不论活到的还是死去的上辈人位置,当家理计成了各门当家人,他们的岁数也都到了五十岁左右。

而白家呢因县老爷换了一茬又一茬,与青州城里的衙门断了世交,收捐银赋粮没了荫蔽,因此也是叫苦连天,与北山根生着矛盾。但他们各房不像林家能吃苦下得蛮力,土地上是找不出一点出路,于是他们就在做的其它事上想法子有所补附。可头一宗几十年来生意一直兴旺的油坊就开不下去了,原因是山里人越来越少,没有多少人来打油了,没了生意来路。他们便收了油料自已打油摆那儿卖,可山里人家都是自己弄油自己吃,那有闲钱去买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