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2章 请功(600月票加更)(1 / 2)

加入书签

第132章 请功(600月票加更)

84年,墨尔本号被民间拆船厂买到手,送到船坞进行拆解。

早就急不可耐的老张带着一票年轻研究员、造船工程师不到十个人,第一次登上了两万吨的巨舰。

这是他第一次登上航母,站在甲板上望着四周宽广的边界有种说不出的震撼,并且戴上墨镜在甲板上拍下了一张传世经典的照片。

从他们开始,海军陆陆续续派了十几队人登上墨尔本号,并随着拆解过程进行了全面考察。

这是国内第一次接触到一万吨以上的作战舰艇,更是无数人首次亲眼看到并登上正宗航母。

60年代以后,国内的军舰就几乎断绝了外来技术输入,也几乎没有见过其他现代军舰,这是近三十年第一次能够细致的了解一条非国产主战舰艇。

当时墨尔本号带来的轰动一点不比瓦良格号小,从那时候起就有无数人给海军写信捐款,特别希望国内也发展航空母舰。

然而在仔仔细细研究了墨尔本号之后,国内才发现一个事实:

哪怕是50年代后期技术的航母,对自家来说也有着诸多技术难点,当前并不具备发展现代航母的能力。

接触墨尔本号让国内诞生了第一批专职研究航母的技术人才,其中自然包括老张,他们一直在等待条件成熟的那一天,并不断尝试购买1143型或者瓦良格继续参考缩小差距。

按照老张的估计,再过五年时间,新世纪时国家就有能力启动航母项目,在伴随技术突破,5到7年左右有把握制造一条设计保守的航空母舰。

在从望远镜里看到大黄蜂号时,老张忽然就有种强烈的预感,哪怕表面依然镇定,心里却是不可抑制的发展出一个疯狂想法。

当小艇靠在大黄蜂号船尾的登陆口,艇上的几人不约而同地同时去敲面前厚重的船体:

冰凉的触感以及厚重的坚硬感,任何一名上过船的水兵都不会认错,这就是一条钢铁巨舰。

而等他仔细观察,立即看到了船上各个角落中穿过的密集管路——为了方便维修,舰艇的管道几乎都是外露的,几乎一眼就能认出绝不是模型。

从墙壁上的仪表指针,他还能看出这些管道完全在正常工作,舱室的电力布局和应急措施也是井然有序。

老张感觉头有些发晕,靠在冰凉的舱壁上时刚好看到赶来的年轻人对他莫名其妙的称呼。

……

穿越几个月,唐文还是第一次看见“熟人”。

虽然知道可能会引起重视,但下来老张这位大神还真是出乎意料。

橘座可不是小年轻,好几年前就已经是知名内参专家,很厉害的那种,应该参与过很多重大决策。

唐文正琢磨着怎么打招呼,没想到老张却主动喊了一声:

“你好,唐家大少。”

唐文:“……”

被提及网名的唐文也不由的有些羞耻,不过对自己马甲揭穿也并不太意外,毕竟他也没有刻意隐藏身份。

不过老张一贯的幽默风趣还是让唐文放松下来,笑着上前与对方有力的大手握在一起。

“久仰大名,真没想到能遇见您。”

老张也没有因为被认出感到意外,现在他也算半个公众人物,研究实事和前沿军事基本绕不开他。

然而两人熟络的样子却让卢俊看傻了眼,他刚刚还怕唐文把握不住准备出来圆场,结果他们怎么跟认识了好久一样

作为资深战忽局成员,唐文也没了卖关子的打算,用力拍了拍身旁的输送管道,发出沉闷的回声后介绍了起来:

“以约克城级的3号舰大黄蜂号为原型,改装斜角甲板和蒸汽弹射器,增重了5000吨左右,动力系统和舱室布局基本没变化,电子系统我无力升级,基本是聊胜于无。

它的动力依然是9台锅炉,输出12万马力,因为增重最高航速有所下降,只有31节左右,不过搭配蒸汽弹射器没有问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