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9章 有功不升(1 / 2)

加入书签

宣和七年九月中旬,岳飞将招安红罗山的安排迅速上报朝廷,并详细陈述了此次战斗中梁兴部的表现以及红罗山接受招安后对河东地区局势的正面影响。他心中清楚,红罗山的力量虽然不大,但对于将来抗金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因此希望将其编入岳家军,作为一支机动力量用于未来的北方战场。

然而,消息传到开封后,朝廷的反应却并不如他所预期。大臣王黼与蔡京这两派的文官系统对岳飞这次的表现并不十分赞赏。文官们天性防范武人,尤其是像岳飞这样逐渐展露头角的将领。河东匪患的彻底拔除,在他们看来,虽然是国家安定的一大功绩,但这也意味着岳飞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文官们普遍认为,应该通过某种方式限制岳飞的军力增长,他们深知历史上武人功高震主的教训,担心岳飞年轻有为,将来可能会对朝廷构成威胁。

王黼私下与蔡京派系商议,二人达成共识:既要嘉奖岳飞以安抚军心,又不能允许梁兴部直接加入岳家军。这支刚刚被收编的匪军力量,若落入岳飞手中,恐怕会助长他的声势,进而削弱朝廷对北方局势的控制。最终,二人向赵佶进言,建议将梁兴部安插到其他地区,分散力量,避免岳飞一家独大。

王黼首先提出:「岳鹏举虽立有大功,但不过是一介寒门出身的年轻将领,已经过蒙拔擢。如今他立功不断,河东路匪患已然平定,此时正是防止骄兵生乱的关键时刻,不可再予升官加编。」

蔡京也附和道:「正如王相公所言,岳飞虽能平定匪患,但他年仅22岁,若过早膨胀权势,恐难以自持。再者,若将红罗山的梁兴部编入岳家军,难保他不会在河东路掌控一方,成为不可控的力量。」

一旁的徐处仁早已对岳飞的快速崛起心生不满,此时更是从礼法和制度的角度反对:「岳飞从一介士卒升至正五品禁军统制,不过短短一年多时间,这种超越常规的晋升已经是特例,不宜再赐高位。朝廷用人,当以制度为先,岂可因一时之功而废国规?」

这些话语在朝中引起了广泛的认同。许多文官都不愿看到一个寒门武人迅速崛起,尤其是辛兴宗、刘光世等中枢将门武官,他们早已嫉妒岳飞的出身和战功,私下里也纷纷附和道:「岳鹏举虽然战功卓著,但他毕竟年轻,不宜再让其扩展势力。」

在众多意见的压力下,宋徽宗赵佶也无法再对岳飞施以过多的恩宠。他虽然曾对岳飞的忠勇有过褒奖,但此时亦不愿因一名年轻武将而激化朝中的矛盾。最终,他下达批覆:「岳飞此番剿灭红罗山,功劳显著,朕赏赐御酒、金银及‘明锦’,以示嘉奖。但鉴于其年齿尚轻,功业已然丰足,暂不予升官扩编。」

至于梁兴,赵佶安排他调往河北西路邢州任兵马提辖(相当于营长),并将其部下编入河北廂军,派去围剿盘踞在巨鹿泽的匪首王善和丁进。此举既是对梁兴的封赏,也避免了其与岳飞的军力直接合流,防止岳飞的军权扩张。

岳飞接到朝廷的批复,心中不免感到失望。他原本期望此次能获得朝廷的赏识,并借此机会进一步扩充岳家军的力量,为抗金做更充分的准备。然而,朝廷只是赐下了一些象征性的赏赐——御酒、金银以及一批「明锦」。虽说这些赏赐在名义上是对岳飞战功的嘉奖,但与他实际的贡献相比,这些赏赐显得极为轻飘。他明白文官系统对武将的猜忌,尽管心中对不能扩编部队感到失落,但他也知晓此时的朝局,并不适合争取更多的权力。他忠于大宋,接受了朝廷的赏赐,并对部下表示:「朝廷厚赐御酒与金银,皆是对我等功绩的肯定。至于其他安排,皆在君命,吾当继续效力边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