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3章 土司出路(1 / 2)
琼州岛上,二月的海风初暖。
方梦华坐在南苑的画廊中,翻阅各地急报,窗外白鹭掠过水面,犹如无声飞刀掠过人心。广南西路清剿土司行动已近尾声,各路谍报也源源不断涌来——邕州左右江的黄氏、侬氏被绑票之后再无音讯,南丹的莫氏坞寨焚毁殆尽,融州盘瑶遭到多面袭击,寨落四分五裂,至今无法恢复统一统治。
整个西路山地如雷贯耳、如火燎原,一日数报,犹如鼓边战鼓隆隆震耳。
但此刻站在方梦华面前的,却是一群衣着华丽、气度高傲的广南东路诸土司使节——
来自连州的瑶族盘氏;
来自泷州的俚人陈氏;
来自高州的俚人冯氏;
以及梅岭以东,数个小型畲寨与黎寨的代表。
他们怒气冲冲,不请自来,声称是「奉主命来请天朝主持公道」。
「天子若称万国之主,当护四方黎庶!我等历代奉贡朝廷,岂能眼睁睁看着交趾余孽流匪在广南西路纵火掠寨,剿族灭门,而今竟听闻他们将东下广东!」
一位高州冯氏老使节义愤填膺拍案而起:「如今我高州与泷州间的小径皆传此匪将至,盗名义为『山民复仇』,又称『大南蛮血誓』,竟无一人知其来历!这岂非天朝纵盗,故意逼我等归顺!?」
方梦华并不动怒,只是慢条斯理地盖好奏章,合掌轻问:「诸位说这些山匪,是『交趾余孽』?」
使节们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互使眼色后纷纷点头:「不错,方首相莫非还不知?这些作乱之人讲的是侬话、芒话,与交趾边民同声,与汉民风俗迥异,且惯使伏击、毒箭、机弩……」
方梦华微笑:「他们与你等有何不同?不是也世代不纳税,不读书,不服官,不守王法?与其说他们是匪,本座倒觉得是你们打碎镜子自己看不清脸罢了。」
话音一落,殿中寂静如坠冰窟。
片刻后,她翻出一道公文,掷于案上:「此乃你等地界三年赋税报表,尚欠前宋朝廷银两二十万贯,米粮万斛,今春学堂开张,你等以『山民不用读书』为由拒绝拨款,甚至将女师遣返辱骂,这算哪门子忠顺藩属?」
「如今你等口口声声要求官军保护,那本座问你,官军食谁之俸?谁供其粮?谁给其甲?凭什么保护你们?」
「我大明若要护百姓,自会护城中黎民、耕者、读书人,不护你们这些高高在上的土皇帝!」
众使节脸色变幻不定,连州盘氏面色铁青。他融州的族亲在前一轮「匪祸」中几乎灭门,此刻内心早已翻江倒海,却又不敢出言顶撞。
冯氏与陈氏本有联姻之谊,此刻皆低头不语,似在盘算。
这时,方梦华语气突转,轻轻一笑:「不过……本座也并非不讲情理之人。」
「如果你们愿意登记户籍,按田缴税,保学堂安设、女教员人身安全,将山寨纳入地方议会辖下,容许选举官吏、开设议场,那么本座可以考虑让官军协助巡逻,打击这些流匪。」
「否则嘛……」
她望向窗外天际,一只信鸽从南方翩翩飞来,落在她手上——她拆开纸条,轻声念道:「广南西路清剿进度报:盘瑶已归顺,莫氏灭门,黄侬不知所终。」
然后,方梦华淡淡一笑,抬眼看向满殿土司使节:「……谁也不知道,下一个会是哪一家呢?」
使节们出宫时,一步三回头,脚下彷佛踩着刀锋。
他们心知肚明,若不立刻表态纳税归顺、接受地方议会管辖,明军虽不动兵,但那群「匪徒」迟早就会翻山越岭,从广西杀到广东,火烧寨门、绑走族长,让他们像那些广南西路兄弟一样,连呼救的机会都没了。
这一刻,他们终于明白——这位年轻的女官家,不是只会仁政的妇人。她不动刀枪,却让山雨欲来、天雷潜行。
他们跪下求保护,却发现自己早被抛入洪水之中。
若不学会游泳,就只有一个结局——沉底。
岭南山间草木葱茏,蝉声四起,流火穿林。
连州府城传来一件惊天动地的消息:盘瑶之长,盘文达公然迁家入城、献地投诚,愿将所辖三十六山寨的田地、人口、户册一并呈报登记,接受大明官府彻查清丈,并派人参与地方议会选举,听从国法。
消息一出,广南东路震动——这位曾在瑶区说一不二、代代称雄的盘姓「山皇帝」,竟主动弃守山寨,搬到官府城中?!
城中百姓围观其全家搬迁之日,只见老少百余人乘车骑驴、背箱挑担、佩刀执弓,浩浩荡荡进入府城。盘文达亲自迎接明府派出的接待司吏,当街焚香告天,声明从此甘为国民、毋为土皇,愿从今日起做明国黎庶。
人群中一片哗然,不乏耳语:「他不是说过大明是唬人的纸老虎?」
「谁知道这么凶的悍匪,结果连山都不敢回了……」
而更震动的,是广南东路其余各寨的土司们。
泷州俚人陈氏,连夜派人赶赴琼州,请求「参与地方行政改造」;
高州冯家,更干脆遣子入学堂、献出银矿山场的五成税权,换取「巡检所驻防」;
梅岭畲族与黎寨,在两日内组成「归顺联盟」,集体登记户籍,选送子弟入新设的民族师范班;
短短十日之内,广南东路所有尚存的世袭土司,悉数宣誓归附,并请调明官入寨查税、设学、修路。
而就在这一切风云骤变之际,明廷也适时出动了军队——广州、韶州、端州、肇庆四路官军,大张旗鼓开拔入山,号称「征讨交趾流匪」。百姓观旗号、听鼓角,皆以为真有大战在即,不免担心忧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