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9章 收春笋做笋干(1 / 2)

加入书签

眼下正值春笋上市的黄金时节,整个村子都被这蓬勃生长的春笋所包围。

大家还没开始农忙,村里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竹山,不仅家家户户拥有自家的竹山,村子公共区域的竹山也不少,放眼望去,一片翠绿,生机勃勃。

宋向阳瞅准了这个商机,决心大干一场。

他先是将自家堂屋彻底清空,为即将收购来的春笋腾出堆放空间。

考虑到公斤秤在称重时太过繁琐,便购置了一台地磅,一切准备就绪。

收购春笋的消息一经传出,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开,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行动起来。

五分钱一斤的收购价,让村民们热情高涨,毕竟进一天山,少说也能挖到一百多斤春笋,这收入可比做工的工钱还多不少。

仅仅两三天,宋向阳就已经收了两千多斤春笋。

消息甚至传到了外村,许多外村人听闻后,不惜走上十几里山路,成群结队地扛着麻袋赶来卖笋。

看着堆积如山的春笋,宋向阳既欣喜又担忧。

欣喜的是生意如此火爆,担忧的是销路还未完全打开。

他不敢贸然再收,可有的人即便两三分钱一斤,也非要把春笋卖给他,无奈之下,宋向阳又陆陆续续收了一千多斤。

此时,整个堂屋已经被春笋塞得满满当当,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了。

宋向阳深知此次是挪用了瓦厂的预售金来试水,可不能赔了,便告知大家等这批春笋销出去后,若销路好,再进行收购。

那些卖过竹笋的人虽然有些失望,但也只好接受,毕竟他们比宋向阳更希望笋干能尽快卖出去。

为了晾晒春笋,宋向阳跟村里打好招呼,花些小钱租用了附近空着的晒谷地。

村里同意后,他用篱笆将晒谷地围起来,又盖上薄膜纸,防止下雨时春笋被浸泡发霉。

紧接着,他招了几个村里手脚麻利的妇人,负责清洗、剥壳、切分春笋。在晒谷地上,支起了几个崭新的大灶锅,开始热火朝天地焯水。

此外,他还找大伯买了几张超大的茶筛,专门用来晾晒。

这一系列举动,让村里的人都觉得新鲜不已。

大家纷纷围过来观看,一些看热闹的村民还主动帮忙烧烧柴火

。由于近处的市县都没有烘烤机出售,宋向阳只能采用炭火混合木渣的方式进行烘烤。

为了避免笋干沾上炭味,他还特意添加了一些枞树枝去味。

好在连日晴天,笋干制作进展得十分顺利,仅仅十多天,就基本完成了烘烤工作。

宋向阳从街上采购了许多比常用白糖包装袋大一号的塑料包装袋,每个袋子大约能装三四两笋干。

没有真空机,他就找来锯片,就着蜡烛进行封装。

这种封装方式大家都不陌生,以前家里封装白糖时也是如此,所以操作起来轻车熟路。

此外,他还采用油印的方式,在包装袋上印上“清水村玉兰片”几个字。

之所以叫“玉兰片”,是因为笋干的形状和色泽如同玉兰花的花瓣,洁白或淡黄,肉质肥嫩,外形美观。

这个名称在周边市县广为人知,相较于“笋干”,显得更为文雅。

当然,他也担心有人不了解,便在

当几百斤笋干完成封装后,宋向阳带着这些样品踏上了推销之路。

他此次的目的地是隔壁的铜锣县农贸市场。

铜锣县交通便利,还有火车站,人口众多,县城的人口数量抵得上宋向阳所在县两个县城的人口总和。

这里不仅商品种类繁多,而且大采购都能享受批发价,周边好几个县的人都喜欢来此采购。

宋向阳曾跟着朋友来这里凑过热闹,当时就觉得这里更像是一个综合性的商贸市场,规模比他们县里的供销社大上好几倍,就连梨花嬢嬢家杂货店的商品,也都是从这个农贸市场采购的。

为了能让林香一起同行,宋向阳耍了点小心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