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9章 风议功德碑(1 / 2)

加入书签

祠堂竣工的日子,天空湛蓝如宝石,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给这座崭新的建筑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

祠堂的墙壁由宋向阳砖厂烧制的青砖垒砌而成,规整而厚实,屋顶的琉璃瓦在日光下闪烁着金色光芒,飞檐斗拱间尽显古朴与庄重,也全部由宋向阳的瓦厂免费提供。

门口的石狮子威风凛凛,仿佛在守护着刘家祖先的安宁,也是宋向阳特意请了刘开富师傅雕刻的。

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赶来,将祠堂围得水泄不通,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期待。

刘家族长刘天武身着一袭黑色长袍,头戴一顶褐色毡帽,手持拐杖,昂首阔步地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一群刘家的长辈,个个神色肃穆。

宋向阳和林香也在人群之中,宋向阳看着这座凝聚了自己诸多心血的祠堂,心中满是欣慰,尽管建设过程波折不断,资金投入也让他压力不小,但能换来瓦厂的安稳以及村子的和谐,他觉得一切都值得。

祠堂前,一块高大的功德碑矗立着,碑身由洁白的大理石打造,上面的字迹刚劲有力,记录着为祠堂建设出资出力之人的名字。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红绸被缓缓揭开,功德碑全貌展现在大家眼前。

原本宋向阳以为,自己作为祠堂建设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名字会位列榜首,毕竟为了建这个祠堂,他几乎拿出了砖厂前期盈利的很大一部分,投入远超旁人。

然而,当他看清功德碑上的排名时,不禁微微一怔。

老族长刘天武的名字赫然排在第一位,而他的捐资数额仅仅写着十块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宋向阳的名字却被列在了靠后的位置,尽管他投入的资金是刘天武的成百上千倍。

人群中瞬间响起一阵窃窃私语,一些人面露惊讶之色,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

“这咋回事啊?明明是宋老板出了大头,咋族长排第一呢?”一个穿着灰色粗布麻衣的年轻后生挠了挠头,满脸疑惑地对身旁的老者说道。

老者瞥了一眼功德碑,轻轻叹了口气,压低声音说:“唉,这刘家毕竟是村里的大姓,族长在族里威望高,估计是有人觉得外姓人不该占头名。”

宋向阳身旁的林香,看到这一幕,顿时柳眉倒竖,气愤不已:“这也太不公平了!向阳,这简直是欺负人,咱们出了这么多钱,怎么能被这样对待!”

她紧紧握着宋向阳的手,眼中满是为他打抱不平的怒火。

宋向阳轻轻拍了拍林香的手,示意她冷静,脸上依旧挂着淡淡的微笑,眼中却透着洞悉一切的淡然:“香儿,别生气,事情既然已经这样了,没必要为了个排名伤了和气。只要瓦厂和砖厂能顺利发展,其他的都不重要。”

他心里清楚,在这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村子里,姓氏和宗族势力的影响深远,这种情况虽不公平,却也在意料之中。

此时,宋向阳的母亲也挤到了他身边,神色忧虑,眉头紧紧皱成一个“川”字:“这可咋办?咱一个外姓,在这村里本就势单力薄,他们这么做,往后咱怕是不好立足啊。要不……咱就忍了这口气,别去争了。”

母亲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在她看来,村子里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得罪了刘家,往后一家人的日子恐怕不好过。

再加上母亲历来就是谨小慎微的性子,总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息事宁人态度。

逆来顺受似乎已经刻进母亲的骨子里了,她不想因为这争名分的事情落的自己家以后无法在村里与其他人和平相处,更担心宋向阳找人记恨。

宋向阳看着母亲担忧的面容,心中一暖,轻轻握住母亲的手,安慰道:“嗯妈,您别担心。我心里有数,不会让咱家受委屈的。这排名不代表什么,咱们做的事大家都看在眼里。”

他的语气坚定,眼神中透着超越这个时代的自信与从容。

刘开盛也悄悄凑了过来,他左右张望了一下,确保没人注意,才低声对宋向阳说:“向阳啊,这事儿是有点过分了。可刘家势大,我这书记也不好太明目张胆地帮你说话。你……你就当吃个哑巴亏,别跟他们起冲突。”

刘开盛的脸上满是无奈,他虽然认可宋向阳为村子做出的贡献,但在族里的压力下,也不敢贸然表态。

宋向阳看了刘开盛一眼,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满满,我理解您的难处。放心吧,我不会冲动的。”

他明白,刘开盛作为村支书,要平衡各方关系,在这种涉及宗族势力的事情上,难免有所顾虑。

就在这时,几个刘家的年轻后生,满脸得意地走了过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