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1章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求订阅)(1 / 2)

加入书签

十一月初九,杨为先四人出了归德府,进入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宁州曹县。

来到这,眼前的景致骤变,一片萧瑟与苍凉,令人心生无限痛楚。

往前一直前行,越来越近靠近黄河,来到定陶县。

望着那些步履蹒跚、面容无助凄凉的老百姓,让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酸楚,心疼之情溢于言表。

为何?

为何?

为何是这样的景象!

这是杨为先等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同在一个大明朝下,为什么会不一样?

杨为先的内心实在难以平静,只好让杨东和杨猛停下车,带着随行干粮救助着沿途百姓,询问为何此地是这样的。

一位又一位的问下去,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一样的。

“徭役不休,征敛不息。”

此时,杨为先终于明白,为何于少保要对永乐大帝说那些话。

“收敛好战之心,与民更始,施恩于天下。”

自从明初开始,山东连年灾荒,饿殍遍野。

明太祖死后,永乐大帝又发动“靖难之役”,山东是主要战场。

永乐大帝又准备把京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大修宫殿。

为了供养京师官员及军队,又组织南粮北调,修浚运河,开凿会通河,大量征调民夫,山东人民首当其冲。

这几十年间,山东又连续发生水旱灾害,百姓吃树皮、草根、苟延生存,但仍然“徭役不休,征敛不息”,广大人民陷入绝境。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杨为先此时最想说的一句话。

目睹眼前这些面黄肌瘦、眼神空洞的百姓,杨为先深感自己的渺小与无力。

作为举人,自己的力量有限,或许仅能在一县之地施以援手。

但放眼天下,仍有千千万万的百姓正遭受着饥寒交迫的煎熬。

内心挣扎不已,是应舍小我而顾大局,还是应着眼于眼前,尽己所能?

这些问题,在杨为先于曹州各县奔波施粥、救济百姓的日子里,反复萦绕在心头。

在曹州各县连续奔波七日,杨为先不惜花费三十两银子,购得上百石粮食以救济当地百姓。

然而,对于饱受苦难的黄河沿岸广大民众而言,这些努力犹如杯水车薪,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更令人心酸的是,此举反而激发了更多百姓的绝望与无助,纷纷跪倒在地,乞求杨为先能将他们带走。

哪怕是为奴为仆,只求能换得一口饱饭,一丝生存的希望。

杨为先望着那些苦苦哀求的百姓,心中如同刀绞,只能狠了狠心,驾着马车,踏上了离开的路。

然而,却有一个老人带着两个孩童,始终坚定地跟在马车后面,步伐虽显蹒跚,却异常坚定。

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无论风霜如何侵袭,他们都咬牙坚持,直到一行人抵达了郓城县,准备渡过那浩渺的黄河。

“兴哥儿,后面那位老爷爷还一直跟着呢。”

杨东转头望向紧跟在后的老人与两个孩童,眼中闪过一丝无奈,轻声叹息。

“别管,赶紧上桥过河。”杨为先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能狠心催促。

“唉。”

杨东叹了口气,继续骑马带路过河。

随着一声沉重的扑通,紧接着空气中回荡起两个孩童悲痛欲绝、撕心裂肺的哭喊声。

“爷爷,爷爷,你怎么了,赶紧醒醒。”

“哥哥,爷爷怎么了,呜呜......”

一个约莫十一二岁的少年与一位八九岁的女孩,颤抖地坐在一位身形枯瘦的老人身旁,无助地摇晃着身体,口中发出阵阵悲痛的哭喊。

杨东听到呼喊声,急忙回头看了眼,看到情况不对,连忙喊了起来:“兴哥儿,有人倒了。”

“我听到了,赶紧去救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