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入京(求订阅)(1 / 2)
通州北望燕山,南眺渤海湾,西连京城,东出山海关,可谓京城咽喉。
历朝历代定都北京,都曾称通州,“上拱京阙,下控天津。
潞、浑二水夹会于东南,幽燕诸山雄峙于西北。
舟车往来频繁,冠盖络绎不绝,不愧是实为京城周边的咽喉之地,也是水陆交通的重要汇合点。
腊月初六午后,一骑一马车沿着宽敞官道向通州城驶去。
行人与车马络绎不绝,即便漫天飞雪,亦未能减缓这份繁华与忙碌。
远处的运河此时已经被冻住,但仍能隐约可见昔日舟楫穿梭、商船汇聚的盛景,漕运之繁忙仿佛凝固于这冬日画卷之中。
杨为先目睹眼前景象,不禁瞠目结舌,思绪瞬间穿越回前世,曾有幸在国庆佳节踏足通州。
但那时所见,唯有林立的高楼大厦,京杭大运河的昔日辉煌已近乎荒废。
通运河与北运河不过是供人漫步的公园水道,舟楫穿梭、商船云集的盛况早已成为历史尘烟。
而今,眼前的这番景象——漫天飞雪之下,运河虽冰封,却仍隐现往昔繁荣的轮廓,仿佛时光倒流,让自己亲身见证了那份久违的繁荣与壮丽,心中震撼难以言表。
杨为先欣然决定让队伍停下,在此欣赏一会眼前的风景,也不着急赶路。
毕竟,通州距京城不过二三十里之遥,以马车的脚程,转瞬之间便能抵达北京城。
今日一见如此良辰美景,何不先享受一番再行启程。
大约看了半个多时辰,也欣赏差不多,杨为先才让杨东和杨猛继续驾车赶路。
出了通州城,向西至北京城的官道,那是又宽敞又平整,真不比后世国道差。
顺着这宽敞平整的官道,一骑一马车仅用半个多时辰便顺利抵达齐化门,雄伟壮观的北京城城墙赫然映入眼帘。
齐化门,是元朝修建元大都时所取,明朝建立后保留此名。
元代取这个名,根据齐为齐家,化为教化,合起来就有提现治民的意思。
但在后世,这门叫朝阳门。
是明正统年间,修缮北京城九门的城楼、箭楼、瓮城时,取“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
但也有说是从城内望去,是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城外入城的人,是朝着皇帝的方向走来,有朝拜天子之说。
看向齐化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后世有“朝阳谷穗”之说。
此时齐化门往来粮车络绎不绝,进入门内粮仓贮存这些粮食为北京城消耗。
看着眼前的北京城,杨为先心中再次涌起深深的震撼。
虽说此时整个北京城修缮不到十年,大部分工程未完工,却丝毫未减其巍峨壮丽之姿,不愧是“山环水抱必有气”的理想都城。
北京城,自古以“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来说明其位置重要。
西边是太行山脉,北边是军都山等燕山山脉,南面永定河,而两山脉在昌平县南口会合,形成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湾,山湾环抱的是北京平原。
在地理上形成了“东临辽碣,西依太行,北连朔漠,背扼军都,南控中原”的格局,是一处战略要地。
看到这里,就会理解永乐大帝为何要在此地定都。
此地,地势之险要雄奇,藏风聚气之格局,正是帝王建都之地。
此时的北京城,只有内城,皇城,紫禁城之分,“回”字形构造。
而“凸”字形,是百年后,那个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搞的。
一开始准备扩建北京城,在内城外围一圈,修着修着没钱了,然后因为财力不继,只修成了环抱京城南墙的外城。
杨为先等人欣赏了一会北京城,便一骑一马车从齐化门进了内城,再顺着街道向南前行来到会试考场——北京贡院。
北京贡院,是永乐十三年建成的,原系元代礼部衙门的旧址。
杨为先这一科是第二批进入此地参加会试的。
看了看北京贡院,杨为先连连摇了摇头。
这北京贡院外围看的都不咋样,更别提里面考场的环境了,肯定差的要死,还是没法和江南贡院比。
看来这钱都拿去修北京城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