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3章 会试结束(求订阅)(1 / 2)

加入书签

“累死个人啊!这平常一天写六七篇文章,都没什么感觉,怎么这一到考试怎么就这么累啊!”

看着面前的七篇文章,杨为先甩了甩手腕,小声吐槽。

此刻,天色已完全沉入黑幕之中。

四周仅被贡院内高悬的灯笼、巡逻差役手中的火把以及零星散布的烛光所点亮,微弱而温暖。

时值戊时左右,北京城的冬夜寒风呼啸,带来刺骨的冷意,四周被一片既寂静又幽暗的夜色所笼罩。

自卯时开考至今,耗尽三根蜡烛,方才完成了七篇文章。

杨为先在这一整天里,除了中午匆匆吃了一顿饱饭,和午后不足半个时辰的短暂小憩,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沉浸在了答题之中。

甚至为了方便,直接将尿罐置于脚边,以备不时之需。

杨为先看草稿纸上墨迹已干,便连忙仔细收拾起来,小心的放入了试卷袋中装好,放在一边保存起来。

随后整理下位置,开始生火热饭,一两刻钟后,就着猪肉包加肉干、葡萄干,再加上一碗温热的红糖水吃了起来。

吃饱喝足,困意便悄然袭来。

收拾了一下位置,然后拉出两条厚厚的毛毯,轻轻覆盖在身上,随即沉浸在了一个舒适而甜美的梦乡之中。

次日清晨,当北京城仍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

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夜色正缓缓退却,迎接第一缕破晓的晨光,杨为先的生物钟便准时响起。

迷迷糊糊从梦中醒来,双眼半睁半闭,稍作片刻的迷离与适应,便毅然起身,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洗漱完,全身都清醒了过来。拿出一些吃食放在旁边的炭火上烤一烤,顺便热一碗红糖水暖暖肚子。

吃饱喝足之后,全身都暖和了。

杨为先活动下筋骨,便拿出草稿纸和试卷,抄写昨日作的七篇文章。

到这一步,杨为先就很小心翼翼,稳中求进的一字一句的抄录,不敢贪一点快。

抄了一个多时辰,三篇八股文工整的呈现在试卷上,杨为先方才停笔休息下。

一边休息等着墨迹干,一边看着旁边的四篇《易经》文章。

这一回,杨为先没有选《礼记》这一经,也可以说,从乡试之后杨为先就不准备修《礼记》。

为何会突然换成主修《易经》,这还是和刘老爷子交谈中感悟出,以及之后恩师、张泌、金幼孜等人交流中发现,而更进一步改变了杨为先的想法。

《易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被誉为诸经之首,涵盖万有,纲纪群伦,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中华文明的总源头。

-----------------

转眼间,九日时光匆匆流逝,迎来了二月十七日,这是会试的最后一天。

此刻,整个北京城银装素裹,大雪纷飞,北风呼啸,仿佛也在为这场会试即将圆满落幕而欢呼,庆祝着又一批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即将诞生。

这一天,太阳刚升起,杨为先便起来收拾整理,吃饱喝足后,开始抄写第三场的经史策五道。

还好杨为先提前看天气不对,考前就让刘江等人多准备了棉衣。

不然抗不过这寒冷的大雪天,第三场没考好,说不准这次会试就完了。

杨为先收拾完,摆好笔墨纸砚,分两边铺好试卷和草稿,呼了一口气缓了下,便将第三场还没有完成的工作继续完成。

考第三场,杨为先还是很轻松的,十六日申时,便把五道题都做完了。

剩下时间就是一边斟酌,略微修整。

到了戊时,便生火热饭,提前休息。

写作的时候很慢,到抄的时候会更慢。

科举考试对考生的书写,试卷整洁度可是要求很高。

只要试卷有一点瑕疵,就算文章写的再好,能考过都是万幸。

到了这最后的关键时刻,杨为先更认真了。

五篇文章,不到两千字,一直抄写了两个多时辰,快到中午时才停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