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安陵镇(1 / 2)
次日,杨为先没有带人出城巡查,而是待在县衙处理些公务。
这不是因为怕累才不出门,而是让在南隅里发生的一些消息好好扩散下。
接着随后的几天,那过的才辛苦。
顶着炎炎烈日,步行或骑行去往曹县周边的里甲。
累是累了点,但收获也挺大。
先跟着武大去了普连里,用着大差不差的方法,也挤出不少油水。
有着曹县两大乡绅和所在里甲的带头,之后的行程都非常顺畅。
方圆五十里,大大小小都里的乡绅,或多或少都愿意给县衙提供支持。
其实应该说是对杨为先提供支持,投桃送李,交好关系。
别人敬我一尺,我敬别人一丈。
一位正七品的县父母官,放下姿态交谈,没必要得罪人。
钱乃身外之物,交好人脉关系才重要。
再说,杨为先没有坑众人,自然是做出承诺,大力发展曹县教育、水利灌溉、精耕农业。
对王家、武家这些乡绅来说,其也不是空口白话,毕竟这上任前后还是做了点实事。
简单些,就是从他这看到曹县的未来......
-----------------
五月初十,阳光明媚。
一连忙活九天,搞定曹县周边都里的杨为先,继续带着王巡检等人去往旧曹州区域。
天一亮,县衙升完堂,点完卯,未做停留,叫齐队伍。
辰时,一行人骑着马,或坐驴车,快速出了城,向西北方疾驰而去。
一路上,田野旁边零零散散地分布着一些收麦的百姓。
经过这些天的忙碌,麦子基本上都已收完,大部人此刻正留在自家的麦场上进行打麦工作。
一行人匆匆赶路,沿途的大路上畅通无阻,不到两个时辰就已进入了安陵镇地界。
安陵,据传该地始建于先秦时期,由安氏家族在此高丘之上定居,因而得名安陵。
又有另一说法是,因秦国宰相魏冉的采邑在定陶,他去世后葬于该村东南约三里之处,该墓被称为安陵墓,亦称安陵堌堆。
东周战国时期,此地为平陵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
所以被世人称为“安平陵”,或“安陵”。
地名不是最关键,重要是其位置。
此地有一条大河,古济水流过。
此河,华夏四渎之一。
源自河南济源王屋山之巅的太乙池之水,流经山东,或汇入菏泽、巨野泽,或合流汶水,终而入渤海。
有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之名。
历史有澭水、五丈河、广济河、沮水,赵王河等称呼。
皆因历史变迁,天灾人祸,导致其断流或改流,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样的称呼。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在征讨河东之时,为筹集军粮,开凿澭水以通航运输,自此,澭水被百姓尊称为赵王河。
另有一说,北宋末年赵玖在被金兵俘虏后,侥幸逃脱,金兵穷追不舍。
至澭水河畔,情势危急之中,赵玖所骑之马奋力一跃,横渡澭水至对岸,从而幸免于难,后人为了纪念此事,亦将澭水改名为赵王河。
也有说此河跟宋金有关,故称宋金河。
但到了此时的明朝,山东的百姓更多亲切称呼为赵王河。
此河经河南考城等县后,汇黄河,继而流入曹县。
这进入曹县的入口,就是安陵镇。
有着这样一支航道经过,安陵镇在元明之前其繁华程度,自然不言而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