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粮万石(1 / 2)
“都小心些,别弄撒了。”
“对,对,就放着放着。”
此时,曹县县衙仓,一辆接着一辆粮车推了过来,一位位汉子肩扛两大包,按照武大和县仓大使陈山的指示摆放好。
从这沿着队伍往外走,出了县衙排了有个半里地。
于此同时,曹县周边各里甲,也有着这样的粮队往这赶。
沿路的百姓看到这样的情况,不是难过,而是喜悦。
甚至有的人大胆些,还要上前帮一帮忙。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而且百姓还如此兴奋?
那自然说明这粮食不是从他们那来的,却又会回到他们的手里。
是自己的东西,肯定要上心了。
而且帮忙干着活时,众人还不忘说上几句。
“这日子有盼头了,县尊老爷真是好官。”
“还是咱县尊老爷有能耐,能从这帮一毛不拔的人手中弄来这么多粮。”
“他们肯定是被县尊老爷爱民的心感动了,也跟着来救救咱小老百姓。”
话题中的人物听到这些话,也借着热度加以引导,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说着杨为先这般曹县班子多么好,为人民服务,大力发展曹县,人人吃饱饭穿新衣。
还有曹县的乡绅有感而发,拿出家底,救济乡人,让家家户户的孩子都能读书。
有着这些一系列宣传,曹县班子和乡绅的名声传遍周边几县。
借着这样的机会,杨为先也立马派出人手,首先在全县发布文告,号召原曹县外流人员回乡安家立业。
同时再安排些老实听话的百姓,和一些过路的商人向周边山东、河南等府吆喝着。
与此,再搭配上之前包吃开荒,授民田,可让不少人眼红。
自五月二十一日,第一支粮队来到县衙,到二十八日,短短八天时间,曹县周边各地陆陆续续也来了不少百姓。
来的人,基本上没几个是有精神的,个个都是饿了不知道多少天,面黄肌瘦,眼神无光。
面对这样情况,杨为先带着手下班子成员,紧急排查登记救助这帮流民。
只要不是犯法的,想尽办法都留了下来。
比较麻烦的也就是一些逃户,赋役完成不了的人,但难不倒杨为先。
反正先登记造册,后面找找人,转户籍、清赋役都不是事。
自己被上面派来,就是干这档子事的,解救中原百姓的苦。
一番统计下来,有五百口人,一百零八户。
编户齐民,置一里,安排到安陵镇赵王河附近,引水灌溉,耕读传家。
有着这些举措,一传十,十传百,隔三差五就有几户流民赶至曹县。
按照这样的趋势,用不了半年,曹县的人口就能超过三千户。
人口的增长,也是政绩的一部分。
只要人留了下来,地开垦出来,这粮税也就会慢慢多起来,又是一笔政绩。
想玩这样一套方案,那也不是谁都能玩的转。
不是谁都能像杨为先一样,可以煞费苦心,拿出有利益的东西与乡绅商贾交换。
让原本只愿捐献三千石粮支持教育发展的乡绅,变成了捐献六千石,全面支持曹县。
这也是南隅里、普连里的王武两族带了好头,两里之地就贡献了三千五百石。
再加上四大商贾捐献两千石,共八千石入了曹县县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