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惠及天下,圣教新政(1 / 2)
办公室内灯火通明。
明亮的白炽灯下,杨奇伟面对话筒,目光坚定而自信。
他声音沉稳有力地陈述着圣教的治国方针。
在他身前,黄宗羲双眉微蹙,眼神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记录着杨奇伟的讲话重点;
刘思行微微前倾着身子,紧紧盯着杨奇伟,脸上满是期待;
文修则端坐着,双手交叠放在桌上,指尖却微微发颤,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
其他人也各有姿态,有的身体紧绷,双拳紧握,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死死抓住衣衫;有的不断吞咽口水,喉结上下滚动,脸上难掩紧张与期待交织的复杂神情。
他们没办法不激动。
如果说以前圣教还只是流寇,或者说比较大的流寇。
从现在开始,一切都不同了。
有了新政,有了治国方针,有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圣教已经可以称之为政权!
一个崭新的国家!
而他们,都是这个国家的缔造者!
杨奇伟说完士兵的待遇与福利后,轻咳两声清了清嗓子,随即便翻开面前整齐摆放的文档,继续侃侃而谈:“在大明朝,有两种官。”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继而说道:“一种是管理百姓的官,一种是管理官员的官。”
说到这里,他特意加重了语气:“而管理官员的官,远远多过管理百姓的官。”
“什么是管理百姓的官,如县令,县丞,主簿、典史等等。”
“管理官员的官就多了去了。”
“如大明皇朝这样的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杨奇伟的声音变得低沉而严肃,郑重道:“谁的权力越大,谁的财富越多,谁承担的赋税越少。”
“正如大明皇朝的赋税,何曾上过贵族皇族,不都是从黎民百姓身上搜刮财富,去供养那些富可敌国的人。”
“而在这个分配过程中,基层官员和小吏,能得到的利益还有多少?”
“官员尚且还好一些,是朝廷认可的编制,可官员
杨奇伟稍稍停顿,端起桌上的水杯,轻抿一口,润了润嗓子,接着说道:“说起小吏,就要说说小吏的来源。”
“明朝的小吏来源主要有三类:佥充、罚充、考取。”
“佥充是吏员最主要的来源方式。”
“明朝规定,凡民户中二等以上的人户,都有充吏的义务。朝廷会按照一定的名额和条件,从这些人户中佥选适龄且识字的男子为吏。”
“罚充,便是对于一些犯罪的人,根据罪行的轻重,有时会判罚他们充吏。”
“例如,一些犯有较轻罪行的生员,可能会被剥夺学籍,罚充为吏。”
“考取,则是明朝也会通过考试选拔一部分吏员。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书写、算学以及法律知识等。”
杨奇伟说到这里,双手撑在桌上,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灼灼:“从小吏的来源便不难看出,为何在大明朝的官场上,小吏始终被视为下等人。”
“可为什么朝廷琐事,杂事,累事都是基层小吏在做,他们却得不到应有的收获,只能获得一些勉强糊口的收益?”
“而那些高高在上,甚至什么都不需要做的贵族,皇族,却能得到丰厚无比的回报?”
“大明皇朝对待小吏如此刻薄,这合理吗?”
杨奇伟挺直身子,语气激昂:“自此以后,圣教治下不分官吏。”
“所有受聘于朝廷的工作人员,统称为公务员。”
“所有公务员拥有相同的晋升机制,享受同等待遇。”
“除大幅度提升基层公务员的薪酬待遇,圣教还会根据公务员的职称,为每个公务员配置相应的养老金。”
“养老金会根据公务员的工作年限进行提升,当公务员年满五十五岁,即可每月从朝廷的养老金统筹部门领取当月的养老金,直至寿终。”
“以确保每个为朝廷服务的公务员,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杨奇伟的声音通过广播设备,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迅速传遍南阳府、山西、陕西等地。
无数正在聆听的基层官员和小吏听到这番话,顿时心花怒放。
尤其是那些基层小吏,他们原本疲惫而麻木的脸上,瞬间焕发出光彩,眼眶中泪水打转,有人忍不住抬手擦拭,有人则用衣袖捂住嘴,压抑着激动的哽咽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