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7章 少年强则国强(1 / 2)

加入书签

初春的日光斜斜地洒在营地上。

杨奇伟在亲卫的陪同下进入营地。

他虽谈不上面白如玉,但毕竟出身小富之家,从小没有干过多少体力活,更不曾日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小麦色的肌肤比之寻常百姓倒是更显白皙。

今日,他身着一袭藏青色长衫,衣角随着微风轻轻摆动,腰间系着的暗纹绦带若隐若现,在一众流民粗布麻衣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雅致。

虽未着冠冕,仅用一副银丝缠就的发箍将如墨长发束起,但举手投足间,既有武将的英气,又不失文人的儒雅。

随着他踏入营地,肖青立刻向身旁的王尚喜拱手告别。

他脚步匆匆却不失稳重地迎上前去,抱拳行礼,声如洪钟:“左营统领肖青,拜见教主!”

肖青声如雷霆,让周围不论是正在吃饭,还是已经吃饱的流民,都纷纷从惊讶中反应过来。

很快有人反应过来。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率先反应过来,膝盖重重地磕在地上,满含感激地叩首:“多谢教主收留!”

紧接着,人群如同被风吹倒的麦浪,黑压压地跪了下去。

一位怀抱婴孩的中年妇女,泪水无声地滑落,沾湿了衣襟:“教主真是活菩萨啊!”

一时间,“小民拜见教主”“教主安好”的声音此起彼伏,在营地上空回荡。

对此,杨奇伟已经习惯,甚至没有多少情绪波动。

在这个国家,几百年根深蒂固的思维与生活方式,绝不是那么容易改变。

杨奇伟神色平静,抬手示意:“诸位父老乡亲,无需如此大礼,我圣教不兴跪拜之礼,都起来吧。”

然而,他的话却让流民们陷入了短暂的迷茫。

那些还未跪下的人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是好;

已经跪下的人,也僵在原地,眼神中满是犹豫。

杨奇伟没有再多解释,目光缓缓扫过人群,最终定格在一位背着孩子的妇女身上。

那妇人约莫三十岁,身形壮实,常年劳作使得皮肤黝黑,面容虽不出众,却透着一股坚韧。

她身后的男孩五六岁模样,怯生生地躲在母亲身后,只露出一双好奇又害怕的眼睛。

杨奇伟缓步上前,在男孩面前蹲下,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你叫什么名字?”

男孩吓得浑身发抖,将自己藏得更紧,但又忍不住好奇,小心翼翼地探出脑袋,偷偷打量着眼前这位气度不凡的人,却始终不敢开口。

妇人见状,脸色瞬间变得苍白,连忙将孩子拉到身前,一边轻轻拍着他的后背安抚,一边焦急地说道:“二蛋,教主问你话呐,还不告诉教主。”

在母亲的安抚下,钟二蛋稍稍镇定了些,声音发颤:“我,我叫钟二蛋。”

“教主,二蛋这孩子从未见过您这样的大人物,有,有些失礼了,还请教主见谅。”

妇人陪着笑脸,眼中满是紧张,同时温柔地抚摸着儿子的脑袋,那份浓浓的母爱,从指尖缓缓流淌出来。

“无碍。”

杨奇伟笑着摆了摆手,温和问道:“这孩子可曾上过学,读过书?”

妇人苦笑着摇头,眼中满是无奈:“教主说笑了,我们这样的人家,哪有读书的机会。且不说束修之资,光是笔墨纸砚、书籍,哪一样不是我们负担得起的?”

杨奇伟微微颔首,表示理解。

在这个年代,书籍和笔墨纸砚,才是普通百姓读书最大的阻碍。

书自然不用说,价格较为昂贵。

浙江生员张岱曾在《陶庵梦忆》中记载:购 “四书五经善本” 一套花费 1.5 两,为家中半年膳食费。

生员家庭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百姓。

而笔墨纸砚更是长期消耗品,绝不是一般家庭能负担得起。

思索间,他轻轻抬手,掌心赫然出现一把芝麻糖。

钟二蛋瞪大了眼睛,小嘴微微张开,眼中满是惊讶与渴望。

在这个年代,芝麻糖的价格远高于普通米糖,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可是难得的奢侈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