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5章 长安归降(2 / 2)

加入书签

张大山自商南兵分五路,同时向陕南汉中、陕西中部的凤翔府以及陕西东部的潼关等地发起进攻。

为确保行军速度,除张大山亲自率领的一路外,其余四路均以七百骑兵开道,三百骑兵带领众多明军降卒——哦,是英勇的圣教勇士紧随其后。

就这样,圣教的战果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所到之处,几乎未遇像样的抵抗。

身处长安的陕西巡抚张福臻,则很快焦头烂额。

自二月十四日起,一日之内竟收到五封急报!

商州、洛南、山阳等地陷落的消息接连传来。

到了二月十八日,各地传来的陷落急报已有数十封之多!

短短数日,陕西南部、东部,大半土地已落入圣教之手。

然而,这并非最令张福臻困惑之处。

真正让他摸不着头脑的,是圣教的兵力。

各地急报对圣教兵力的描述五花八门,有的地方称圣教拥兵数千,有的地方又说只有数百骑兵。

如此一来,他根本无法准确估算圣教的真实兵力,更别提制定应对之策了。

就在他犹豫迟疑之际,张大山率领的四千士兵已逼近长安。

尚未等张大山兵临城下,长安城内便已乱作一团。

陕南数十座城池陷落的消息,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有人传言圣教发兵十万,陕西必守不住。

有人说圣教召唤了天兵天将,故而能一日连下数城。

更有人称圣教教主乃天上神仙,能呼风唤雨、招雷引电,直接轰开了各地关隘。

总之,各种说法甚嚣尘上,大半荒诞离奇、毫无逻辑。

但这重要吗?

并不重要。

因为各地失守是不争的事实,圣教在陕西南部、东部攻无不克也是实情,圣教数千大军即将兵临长安,更是板上钉钉。

最重要的是,长安城内仅有三千老弱残兵!

虽说长安乃西北重镇,城池比洛阳更为高大,但来者可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圣教啊!

随着张大山步步紧逼,长安城内的大明官员们也产生了严重分歧。

有人认为,既受皇恩,自当以死报国,绝不能让长安落入敌手;

有人觉得,陕西的兵马都已调往河南,根本无力抵挡圣教大军,不如趁早逃走,呸,趁早战略转移;

还有人觉得,大明气数已尽,何必跟着一条道走到黑,圣教待遇优厚,不如投降,做个开国功臣。

三方各执一词,争论得不可开交。

而后,西安府同知李远成功说服长安守军将领,起兵诛杀了陕西巡抚张福臻,并向张大山递交了降书。

陕西未来的线路之争,最终在一片赞同声中,和谐地落下帷幕。

二月二十一日,晴空万里。

长安城下,寒风裹挟着沙尘,在空荡荡的城门前打着旋儿。

二十余位身着褪色补服的中层官员,局促地挤在斑驳的城门下。

他们窃窃私语,眼神中满是慌乱与不安,官帽上黯淡的珠饰随着身体的晃动轻轻碰撞,发出细碎而压抑的声响。

城门缓缓敞开,城外圣教军队军容严整,映入眼帘。

玄色旗帜铺天盖地,如乌云蔽日,绣着“山”字的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后方圣教的旗帜上,群星环绕着太阳,高高飘扬。

士兵们身披铁甲,手持长枪,整齐列队,冰冷的目光似要将城门前这些瑟瑟发抖的官员看穿。

人群之中,长安同知李远紧攥着手中的降书,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他偷偷瞥了一眼身旁同僚们紧绷的面容,喉结上下滚动,却不敢发出半分声响。

曾在城楼上威风八面的“大明”军旗,此刻已被扯下,残破地堆在墙角。

远处传来阵阵马蹄声,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

张大山骑着高头大马,缓缓而来。

李远深吸一口气,与同僚们交换了一个眼神,硬着头皮迎上前去,将降书高高举起,声音颤抖着说道:“我等愿献城归降,望圣教开恩……”

张大山来到李远身前,瞥了他一眼,而后望向城门大开的长安城,眼中难掩欣喜之色。

成了!

十日破长安!陕西大局已定!

哈哈哈,教主不知会如何夸奖咱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