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底气(2 / 2)
“除了河北诸路因为黄河下游水路还不畅通的缘故,只能做到一州一铺,其余各地,基本上一州两铺,到一州三铺。”
王拱辰、包拯二人本来还疑心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只这一句,一下子就把担心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他们知道唐奕有钱,知道观澜商合的生意做得大,但是大到什么程度却是没有概念。
现在唐奕把这个数目一报,二人才明白,已经大到天上去了。
不光是王拱辰、包拯,文扒皮这个知道的最多的人也是乍舌不已,照这么说,唐子浩已经把华联铺做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由记得七年前,唐奕在扬州第一次找上他的时候,给他看过观澜的账册。那时候文扒皮已经是惊心不已,可是这才七年,当年那点儿摊子已经没法儿和现在比了。
这七年,唐奕利用水路减少运输成本,再沿河网布下关键节点,然后以点及面,利用赵祯的维护,把大宋各地彻底打通。
一州一铺,甚至一州两三铺?
这是什么概念?
意思就是说,华联铺的布网几乎赶上了大宋的驿站系统,天下所及,必有华联。可以说,整合了大宋全境的民生百货,这个摊子得有多大,文彦博根本就想像不出来
事实上,文彦博看到的只是表面。
为了华联铺的布网,外人根本无法理解唐奕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河网所及之处还好说,观澜槽运的成本已经达到了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
但是,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走船,也不是每个地方开了铺子就能赚钱。很多偏远之处,或是水路不通之地,运输的成本已经过了货物本身的价值。
实际上,为了做到每州每地都有华联,这近八百家分铺之络,观澜运力形成的系统渠道,这就是唐奕今天的底气!
一个越时代的金融网络!
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