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51节权大就是任性(2 / 2)

加入书签

郑居中是个什么货色?

皇帝当郑居中是知情识趣忠心耿耿又文武全才的卓越大才,据说想提拔为总理全军的枢密使。

满朝官员心里有数,不否认郑居中写的锦绣花样文章好,确实有文才,但说到底不过是个吟风弄月呷酒嫖伎陪皇帝娱乐凑趣的老官僚文人,在朝堂当高官务虚放嘴炮,这不是问题,而且是把好手,但执政地方务实那就是平庸之辈了。

这么个根本不接地气的老文人高级官僚连区区沧州府都搞不好,这才几天就把个富裕兴盛充满无穷活力的好地方搞得一塌糊涂,此灾发生,沧州更彻底成了无法恢复兴盛旧貌的烂摊子,文治都不行,皇帝还要他执掌高阳关路武事?

这怎么看都是急着作死的节奏啊!

怕河北的情况还不够糟糕?怕宋室江山不倒?

若郑居中真当了高阳关路观察使。河间府已经瘫痪了,边关兵力寥寥岌岌可危,情况已经糟得不能再糟,郑居中上台必然要显示才华加强掌控而自负地瞎搞一气,再拆了文成侯精心建立起来的沧北防御,重新布局,那河北就彻底完了。

由郑居中坐镇河北东路,河间府就会和沧州一样成了官员丧命的凶地,辽军想来就来,想打就打,就算占地不走,河北的文武官员也只能干瞪眼,连郑居中自己都坐在成侯清高作风正,那是他家里有的是钱供他挥霍享受,却触犯官场游戏规则,惹了众怒,成了异类,自然没好下场。

指责诸贼不爱国,蔡京等决不会承认。

成了位极人臣的宰相,荣华富贵和大宋紧密相联,在别国不可能再有这身份待遇,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也要爱国保大宋不倒,就算皇帝自己甘愿毁掉江山败掉皇室之极尊荣,诸贼也不会答应,所以驳回圣旨阻止郑居中当高阳关路总指挥。

皇帝越来越变态冷酷自负任性,想下这种旨意,玩那些手段,当赵公廉是傻子吗?

大宋主要官员多敌视赵公廉,但无不佩服赵公廉聪慧超人手段高超属于几百年才能出一个的奇才。

连自负的蔡京心里也承认论治国之能,满朝他第一,但赵公廉更在他之上。而且太年轻,虚岁才刚刚三十。

这也是有野心的众官僚敌视赵公廉的重要原因。

如此聪慧有手段的人,皇帝居然既想利用其尽忠报国又想如此明显的表达憎恶警告,真不知皇帝是什么心态。

皇权是大。天下是皇帝的。

但皇帝能让人再有才华也一辈子当不上官,就象先帝仁宗对待大词人柳永一样。可不想当官的,你还能强迫人家当?

赵公廉察觉皇帝恶意,寒心就是挂印甩手不干了,回家丁忧,不伺候皇帝了,天下人只会赞扬他是不恋权贵的大孝子,只怕名声会更响更好,这样的人,皇帝再恼怒,再想强迫着继续守边效劳却搞不成,难道还能因此就杀了他?

皇帝若真敢杀,那天下哗然,万民对朝廷失望,视君王如桀纣,造反或投海盗的更多。大宋内贼外患就会更严重,真就完了。

要杀就得先搞臭赵公廉,要杀得合理合法理直气壮才可。

况且,赵公廉怒骂郑居中无能,和郑居中成了仇家,皇帝却反手安排郑居中当武事上司管着赵公廉还管着沧州威胁沧赵家族,这不止是打脸了,怎么看也是逼赵公廉怒极为活命造反的节奏。

赵公廉若逼急了造反,且不说能不能成功,沧北防御先烂了,大宋眼下从沧州到江南是一片片朝廷失去控制力的无人区。沧北挡不住辽军,辽军快马能一口气冲到东京,那时,大宋不完蛋还能有别的指望?

蔡京等宰相不能对皇帝说你看好的大才郑居中其实是个草包,他守不住河北。否则皇帝会羞恼,不但听不进去阻止,还会猜忌他们有私心别意。就拿郑居中和赵公廉的矛盾会导致的灾难说事。

如此恰当的理由被驳圣旨,赵佶也极恼怒,但承认宰相们的建议有理,不得不收回旨意。

但也越发不甘心。

他如今是个大变态,忍不得事,恼怒当即发难喝问宰相们河间府战略要冲管理控制耽误不得,人事安排可弄好了?

蔡京等心说:“你想用郑居中统管高阳关路,谁敢去河间间府当官送死?”

面上只能硬头皮回应:边关要地,需仔细考虑知府和主要官员人选,仓促间难以准备周全。正在紧急衡量协商。

赵佶怒哼一声,当即下旨,沧北四军州可以暂且不回归高阳关路,但河间府既然一时无官上任接手,命令在沧州的郑居中就近先代管,当务之急是要郑居中想法先把所缺的边军补上守住边关漏洞。

他显然是想给郑居中展示军事才能的机会并再立新功,让郑居中当高阳关路总指挥的心思不死,也想证明他识人善用,比宰相们高明,由此从宰相们和赵公廉那找回脸面和威严。

权大就是任性。

艺术家皇帝的臭脾气发作,谁也奈何不得。

蔡京等心理明白,却只能先应承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