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两百二十二章 王师已至(2 / 2)
仅一天过去,就爆发第一场大战。
是日,早早率部潜入西夏的鹰扬军第一军团军团长陈汤,从容指挥大军,趁木华黎部还没反应过来之时,迅速将其包围,一举击溃。
在拖雷指挥大军攻打兴庆府期间,木华黎残部一直留在原地休整,他哪里想到,刚接到大夏军挺进西夏的消息,周围就出现敌军。
猝不及防下,立即吃了一个大败仗。
木华黎部的溃败,犹如一道闪电,划过西夏夜空,昭示着这一场因粮食引发的灭国之战,迎来一个新的转折点。
兴庆府城外的拖雷得报,神情也不觉凝重起来。
摆在拖雷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带着这段时间洗劫来的海量财物跟粮食,就势退回草原,也算基本完成战前预设的目标。
二是不顾一切,攻陷兴庆府。
兴庆府作为西夏都城,财宝最多,粮草储备也最丰富,倘若能攻陷此城,蒙古大军就能一下吃饱,冬天无忧。
等到那时,或是撤军,或是聚城而守,都是可以的。
如此诱惑,拖雷根本抵挡不住。
此番南征西夏,成吉思汗以木华黎为主将,拖雷为副将。结果却是木华黎部惨败,拖雷部连战连捷,战果丰硕。
此为大功一件。
倘若能一举攻陷兴庆府,解帝国粮食之围,则帝国下一个设立的汗国,必为拖雷汗国。
荒野之拖雷,跟历史上是不一样的。
历史上的拖雷是一位纯粹的将军,只知道征战沙场,最终因遭三哥窝阔台猜忌,无疾而终。
好在拖雷子孙争气,最终掌控了元朝血脉。荒野之拖雷就算自身不愿意,也得为他这一脉考虑,掌一汗国,就是终极追求。
“传令,全军集结,全力攻打兴庆府!”拖雷下定决心。
“是!”
军令一下,四方云动,兴庆府再次陷入苦战之中。
…………
再说大夏鹰扬军。
在第一军团击溃木华黎部之后,鹰扬军并未乘胜追击,也没一路急行军,以解兴庆府之围,而是在李牧指挥下,兵分五路,由南及北,一路扫荡而过。
鹰扬军当然不是扫荡西夏军,而是围剿分散在西夏的蒙古铁骑,务必不放过任何一条漏网之鱼。
如此,鹰扬军以浩浩之势,携王者之师,一路高歌猛进。
每“收复”一地,大军都要宣扬夏王威名与仁慈,直言:“夏王仁厚,不忍西夏百姓惨遭异族屠戮,故而挥兵来救。”
如此,大肆收买西夏百姓人心。
对深处乱世之民而言,谁能保护他们的安全,还他们一个太平盛世,谁就是救世主,就是他们的王。
西夏跟蜀地相连,两地羌族本就互有联络。蜀地之羌族,自归附大夏之后,日子过的那叫一个红规定,军队外出劫掠,只要上缴八成财富,剩下的财物可由参与劫掠的部队,自行分配。
抢红了眼的部队,哪里是一纸调令就能立即收回的。
部队不敢明面对抗军令,可随便找一个理由,什么突降暴雨,大桥被毁,导致行军困难,必须绕道而行,导致集结时间延迟。
诸如此类的借口,真是一找就是一大箩筐。
如果不是蒙古大军纪律森严,兼且拖雷治军手段强硬,指不定什么时候才难将十万大军重新集结起来。
可大夏鹰扬军一至,那些散落在各地的蒙古铁骑,就像兔子遇到老鹰一般,跑的比谁都快,忙不迭向兴庆府撤去。
尤其是散落在南方的大军,生恐被鹰扬军追上,有时为了迅速撤离,不得不将好不容易劫掠而来的财富,像垃圾一样仍在半道。
不是说蒙古铁骑是怂包,也不是说大夏军就真这么厉害,而是他们深知,随着大夏军强势介入,整个战场形势已经发生根本性的逆转。
在此之前,那些羌族百姓面对蒙古铁骑的洗劫,在死亡的恐惧面前,只能躲进深山老林,隐忍偷生,根本不敢反抗。
现在王师已至,情况立即掉了个儿。
大夏军还没打过来了,本地羌民就已经纷纷下山,准备迎接王师,看向蒙古铁骑的眼神,也是怪怪的。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骑兵哪里还敢嚣张。
一个不好,或许等不到大夏军赶来,就会被彪悍的羌民撕成碎片。</content>
本书来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