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三章 “首义”之人(1 / 2)
会宁县县城。
此时,县城已经被三万官军团团围住,乱军首领王二以及其手下两万余人被困城内。
虽然官军仅比王二的人多一万,但王二的手下大多是百姓,因此岂是那些官军的对手,故而被围后显得十分被动。
城外的官军军营里,三边总督杨鹤召集了手下的官员商议攻城的事宜,对城里的王二是势在必得。
王二可不是普通的乱民头子,而是有着陕甘乱民“首义”之人头衔的重要人物,是第一个举事造反的人,自然要对其另眼相待。
杨鹤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原本在都察院担任右都御史,此次挂兵部右侍郎西衔总督三边。
杨鹤之所以呢个担任三边总督,是因为其素有清望,是一个品行非常好的官员,而且曾上疏指出大明盗贼之起是因为“饥荒之极,民不聊生”。
故而,杨鹤经过朝臣的推荐后被崇祯皇帝任命为“三边总督”,上任后提出了“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战略。
不得不说,杨贺的这一战略是非常成功的,毕竟百姓们都想过安稳日子,谁也不愿意过那种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日子。
因此,在杨鹤的努力下招抚政策取得很大的成功,陕西境内的各部起义军几乎都接受招安。
可惜的是,朝廷财政有限,杨鹤的“抚”是有心无力,最起码要让那些接受招抚的百姓能吃上饱饭吧。
面对成千上万的灾民,杨贺手里朝廷拨下的十万帑金以及藩王捐助的五万白银、两万石粮食无疑杯水车薪。
故而,那些接受招抚的乱军首领在得不到有效的救济后再度造反,既然朝廷不给他们吃的总不能让他们饿死吧!
这使得陕甘境内的造反事件此起彼伏,清剿的官军是疲于应对,以至于有了如今这种局面。
现在,杨鹤把王二所部起义军围困在了会宁县,他先是对其招抚,希望王二能归顺朝廷,可惜被王二拒绝,因此就唯有攻城一条路可走。
为了确保能把王二这股乱民彻底清剿,杨鹤于是签发了命令,下令征调过路的军队来此参战,他可是三边总督,自然有着这样的权力。
“大人,咱们这次发财了,有路过的三千骑兵被征调。”
就在杨鹤与众人商议的时候,一名千户兴冲冲地进了帅帐,向杨贺一躬身后不无兴奋地说道,“不知道这些骑兵是哪里的,所骑的战马皆膘肥体壮,有他们参战的话王二此次在劫难逃。”
“三千骑兵?”
听闻此言,现场的官员不由得愕然对视了一眼,要知道他们也不过才有一千多骑兵而已,结果一下子就征调来了三千。
要知道,养骑兵是需要花费不少银子的,再加上这些年由于辽东战事,陕甘的骑兵很多都抽调去了辽东,故而现在陕甘的骑兵已经不多了,杨鹤这个三边总督东拼西凑也才集结了千余骑。
“走,瞅瞅去。”
杨鹤也觉得意外,如果有这么多骑兵的话他这个三边总督早就抽掉了,因此想看看对方是何来历。
当杨鹤一行人走出营帐的时候,正好看见被征调的骑兵赶至,只见那些马匹不仅膘肥体壮而且四肢修长,果然是难得一见的好马。
而且,那些骑兵一个个精壮孔武,精神十足,与杨鹤所辖的那些面黄肌瘦、精神显得有些萎靡的军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宏宇可是向来在后勤上舍得花钱,以确保将士们的伙食等待遇,而陕甘地界的士兵很多因为吃不饱饭而造反,其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自然不能同日而语。
“问问看,他们是哪里的兵?”杨鹤没想到陕甘地界竟然还有如此精锐的明军,于是向那名先前报信的千户问道。
“杨大人,别来无恙呀。”
他的话音刚落,一个洪亮的声音从迎面而来的骑兵打尽。”杨鹤闻言向李宏宇一躬身,沉声回道。
“刀戈一起生灵涂炭,能否招安了他们?”李宏宇闻言叹了一口气,望着杨鹤问道。
“回大人,这些乱民很多都是跟着王二造反的老人,凶残狡诈,反复无常,就算现在招安了他们,他们以后肯定也会反了的。”
不等杨鹤开口,立在他身后的一名中年官员向李宏宇一躬身后说道,“就在年前,王二率众屠了洛川县的菩提镇、李家庄,死者以万数,当时的惨象实在是触目惊心!”
“竟有这事?”李宏宇的眉头顿时就是一皱,没想到有着这种隐情。
“确实如此,正是因为此事,下官这才对其紧追不舍,务必要将其绳之以法。”杨鹤闻言点了点头,郑重其事地回道。
“唉!”
李宏宇不由得叹了一口气,那些造反的百姓称为“乱民”并不是没有道理,由于组织松散故而时常随心所欲地行事,烧杀劫掠的事情很平常。
“当前的匪情如何?”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后,李宏宇神色严肃地望着杨鹤问道,杨鹤身为剿匪的三边总督,最清楚当前乱民的形势。
说起来,陕甘现在的这种局面并非偶然,既有天灾同时也有**。
原本,明朝末期天灾不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再加上明廷因为对辽东用兵而加收赋税,最终导致了造反纷起的局面。
之所以陕甘的情况最为严重,是因为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民变。
天启年间还好,天启皇帝增加了商业税收,对江南之富庶之地增加了赋税,并且减免了西北贫苦之地的税赋,故而百姓们的日子还过得去。
可崇祯皇帝登基后,商税不仅减少,而且对江南富庶之地的税赋也减少,西北贫苦之地的税赋却增加,这一下百姓们哪里还能活下去,不造反才怪。
李宏宇对这里面的隐情是一清二楚,但他对此无能为力,东林党再度崛起后全面否定了天启朝时的政策,开始向西北之地增加税赋以充实国库。
对于这种情形李宏宇肯定吃反对态度,可他的反对又有什么用,税赋问题涉及到了大明官场和地方势力,唯有皇帝亲自出马才能摆平。
天启皇帝倒有这份魄力和决心,而且有魏忠贤这个帮手,可惜其英年早逝,魏忠贤也被崇祯皇帝给废了,这个时候还有谁能改变这种局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