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34章 没文化真可怕与扫盲(2 / 2)

加入书签

“宋爷爷,这到底是个什么回事啊,你们倒是说清楚啊,我这还一头雾水的。”赵静再也忍不住了,矇眬中她已经知道自己这绝对是做错事儿了,于是急忙追问道,“难不成这瓶子有什么问题?可刚才您不是说了这玩意儿是真的没问题吗?而且这年代也是到了的,做得还那么漂亮,到底哪里不好了?”赵静忍不住用异样的眼光望了这瓶子一眼,

还不等宋老爷子开口呢,这卖家倒是苦笑了一下,自己给小姑娘把原委给讲了:“姑娘喂,咱这个瓶子倒真没问题,就像你说的,制作精巧,可问题是如果你把这个瓶子在文老爷子的寿宴上送出去的话,就会出大问题了!”

“出大问题?只要没送假货那还能出什么问题。”这位这是真不明白。

卖家望了望宋老爷子,他是真不知道怎么跟这小姑娘说了,这位完全是外行中的外行嘛。

“丫头你可知道,这瓶子是属于随葬品……”宋老爷子摇了摇头,开口给赵家小姑娘扫盲,同时感叹,这没文化有时候真的挺可怕(赵静抗议:谁说咱没文化,咱可是十献记载中,魂瓶习俗发端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商朝末年,伯夷叔齐兄弟因谏周武王伐纣无效,遂遁入首阳山隐居,立誓不食周粟,最终双双饿死。家乡父老将两人遗体安葬时特地把“粮罂”、“五谷袋”等放进墓中,以抚慰饥饿的亡魂,由此形成了魂瓶随葬的礼仪。据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引录,此事在王肃《丧服要记》里就有记载,春秋时,鲁哀公为其父举丧,孔子责备他没有在陪葬物中放进五谷囊,哀公辩解道:“五谷囊陪葬,起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恐其魂之饥也,故设五谷囊。吾父食味含脯而死,何用此为?”说明这种礼俗在春秋时就已流行,并且为孔子所赞同。”

“还有一种说法,有人以为魂瓶之俗虽未必创自伯夷、叔齐的葬事,但它源起唯恐亡魂饥饿的观念,这种说法是有考古成果证明的。考古资料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有把谷物、鱼肉等装在陶器中陪葬的做法,迄至商周已成为传统。大约到秦汉之际,这种专供魂食的粮罂、五谷袋等,又发展成仿照实物特制的“陶仓”,几乎在所有已经发掘的汉代墓葬中,都有这种“陶仓”出土。陶仓内装有小麦、稻、粟、大豆等谷物,有的还写上名称及象征性的数量,如“大麦屑万石”、“豆万石”等,以示储藏丰富reads;。”

“这魂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形态。这种习俗的观念依据,就是人死后灵魂不死,在冥间仍需饮食,生者得为死者备好食物。这不惟体现生者对死者的关切之情,也是安抚亡魂防其再来阳世扰害的自保措施。“魂瓶”之称,亦由此义得名。”

“当然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魂瓶并非像粮罂、食罐那一类供给死者在冥间使用的生活用品,而是以具体形象的事物,寄托了抽象无形的信仰,体现了巫术、神话与宗教的俗用趋向。从魂瓶的器型讲,它是一种收魂的巫具。以中空的自然物如竹管、牛角、骨头等用于收聚灵魂,本是世界各地皆有的巫法,陶瓷魂瓶则是随着文化的演进而出现的人工收魂巫具,其罐口与肩部的凿孔,用作亡魂出入的门户。从魂瓶的图像堆塑看,其构图立意本出于上古神话中“仙岛神山”的图演,而魂瓶的功用也正蕴藏在这些图像中,就是通过那些孔道,把亡魂打发到“极乐世界”去,而不对生人作祟,从而达到安魂佑生之目的。”

“但是相反,也有人认为魂瓶的本义应该是“镇魂瓶”,是巫觋施法镇墓的法物,即把死者灵魂收镇于瓶中,免得它蹿出来作怪。有些墓葬和遗址中常发现陶瓶上有朱书的“镇墓文”或符篆、封泥,均反映了这种意图。”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魂瓶以五谷命名,取五谷之形,上书五谷之字,内置五谷之实,反映了中国农业民族的生命观和以谷祭魂、安魂的信仰习俗,这种信仰可能追溯到遥远的原始时代,蕴藏着谷物是维系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主要食粮、是祭神之物、具有驱鬼避煞功能、可用于招魂等丰富的内涵,同时又是生命延续与再生的象征。”

说完这一大串话,宋老爷子停了下来,喝了口茶水润了润嗓子:“现在赵家丫头你明白这玩意儿为什么不能送了吗?”

“明,明白了。”其实在赵静只听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脚软得不行了,两眼有些发直,老天啊,这还好自己请了宋老爷子来帮着掌眼,否则自己差点就真的闯下大祸了。这丫头差点恨不得给自己一下,老天爷哟,如果自己真的在姥爷的寿宴上把这玩意儿拿出来的话……

老天爷,怪不得刚才那卖家会呼老天,这会赵静也想次效仿了,在姥爷的寿宴上将这玩意儿拿出来那不就是在诅咒老爷子早登极乐嘛。想到这里,“咚”一下,赵静不由得脚一软跌坐在了椅子上,再也说不出话来。(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