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29章:神和草地(2 / 2)

加入书签

1050年,挪威最后一位海盗国王哈罗德?哈德拉德把他的政府建在了艾卡堡山脚下奥那河与奥斯陆湾汇合处的土地上。他将首都的名称定为奥斯陆,而这个名称一直被沿用到1624年。

就在1624年9月24日那一天,一场大火将奥斯陆整座城市烧得干干净净。重建后,这座城市改名为克里斯蒂安尼亚。

作为杰出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丹挪联合王国的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亲自设计了新城市的蓝图。

1814年以前的奥斯陆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能算作是首都,实际上它只是由丹麦任命的总督官邸所在地。

自拿破仑战败和“基尔条约”签订以后,奥斯陆这座沉睡的“乡村”小镇才逐渐开如始苏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挪威首都。

就其发展和人口而言,奥斯陆是个起步很晚的城市。900多年前,这里只是奥斯陆峡湾的一个不到3000人的小商埠,一色的木房子,又矮又小,,只有极少数的公共建筑是用石头砌筑的。

19世纪80年代和19世纪90年代,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将奥斯陆画成了一个充满幽灵的城市。男人和女人全都穿着黑色的衣服,帽沿压得很低,脸色惨白。

对蒙克来说,他们就如同“活着的死人,由弯弯曲曲的路径走向坟墓”。这就是过去的奥斯陆,一个阴郁的城市,欠缺哥本哈根或斯德哥尔摩的活力。

蒙克于是离开了这里,搬到柏林和巴黎。

将近100年之后,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奥斯陆许多的文化特色仍然都是外来的,国内的有才之士不愿待在奥斯陆,纷纷到更光明的城市去寻求发展机遇。

即使是20世纪初时,奥斯陆的人口也只有1万人。奥斯陆惟一具有文化吸引力的是一些以探险家和滑雪家事迹为主的博物馆,市内有各种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

到了19世纪80年代晚期,奥斯陆才开始成为国际性的都市,部分归功于人民意识上的觉醒,部分则是由于石油所带来的财富。

若是能吸引有才能的人士回国,情况就必然会有重大的变化。他们回国了。在石油带来的经济景气下,有愈来愈多的钱财用于艺术上。

许多艺术家原本仍靠着奖学金逗留国外,但是突然之间,他们发现国内环境改变了很多,让他们忍不住想回国看看。

有一位著名的挪威人士在其艺术生涯中,始终对奥斯陆忠心耿耿,她就是女演员丽芙?乌尔曼,她时常回到奥斯陆,在易卜生的戏剧中担纲演出。

这无疑又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但是,叶超来这里可不仅仅是因为它充满魅力而已哦。

虽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但是,叶超偏偏就喜欢跑到大学的校园里面去找……

没错,他就是想跑到著名的奥斯陆大学里面去找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