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四十八章 收复燕云的计划(2 / 2)

加入书签

现在,轮番的讲述,从资金层面上,从物资层面上,再从军队的战斗力上面,一个个的鲜活的例子,放在那里,就算是最保守的,也不敢说绝对不可能,甚至一些乐观一点的,已经在考虑,到底是拿下几个州,或者是全部的州。

仁宗动心了,之前,几乎每年都有一些邀宠的官员,上书关于幽云十六州的提案,他一直按下不提,也不说因此而怪罪,毕竟幽云十六州是政治正确,如果真的追查的话,反倒是冷了这些朝臣的心。

可是,仁宗也不是让人随便的糊弄的,一个连一点点军事都不懂得的人能够计划的,这中间很多都是邀宠的,这些人,明面上不处理,可是很快的,都因为种种其他的问题,一一的处理了。

曾几何时,仁宗不是没想到,真的实现父亲祖父的意念,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这是一个山啊,连西夏都解决不了,从边患变成了心腹大患,整个北宋的财政,因此而出现了巨大的问题,这些如同一座山一样,狠狠的压在了仁宗的心上,他顾不得这些。

可是现在,贾超昌,韩琦,还有所有懂得军事的官员,一直认可,在东府这边,除了章德象,作为首相,不随便表态之下的,其他人更多是默然,而不是反对,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北宋养士数十年,到仁宗出现了井喷,从他亲政开始,各种的出色的人才不知道凡几,他们都支持,或者是不反对的情况下,这个实现的可能性,就不低了。

韩琦的话语,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实际上,这一点,他早就有准备了。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前,摆出来的一切,都是自己方面,无论是换装了长弓,拥有了臣,不知道为什么,辽国会这么的做的,明明自相残杀的事情,还不干预。

这个问题,不重要了,北宋的文官,不必去管,辽国到底是怎么去管理的,他们只要明白一点就可以了,辽国真的是被大规模的削弱了。

20多万的军队,放在任何的国家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更别说超过500万的人口,这对于北宋都是一个巨大的伤害,更别说辽国。

在这个时候,辽国明显虚弱的时候,不趁机打一打,难不成,等到辽国缓过气来,筹集了更多的军队,到北宋来打草谷。

因为皇城司的调查,辽国首创最多的,不是军队,而是最底层,没有这些最底层的牧民,源源不断的提供牲口,辽国怎么可能富裕。

一直以来,辽宋之间的平衡,澶渊之盟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辽国本身,差不多可以自给自足才是关键。

部落不说,只要是建立国家的,都不愿意发动战争,西夏也是过不下去了,才会抢的,如果辽国也发展到这个程度,那么比西夏的威胁更大了,提前消耗一波,甚至拿下幽云十六州,最起码也要犬牙互搓,不让辽国彻底的站在地利的一边,这才是正常的。

皇城司,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朝堂之上,在众多巨头之中,不可能拿出假的消息,况且之前,元昊在辽国的动作,通过皇城司,以近乎直播的方法,放在了众人的面前,他们早就知道,辽国已经大大的吃亏了,却只是没有最终的数据而已。

面临着这样的辽国,还不动手,那不是北宋的所为,更别说,韩琦和贾超昌已经做好了准备。

经过了三天的商议,东府拟旨,经过枢密院,三司,还有仁宗的一一认可之后,行程了一个庞大的计划,贾超昌的计划得到了认可,整个北宋的国家机器开始动作,全力支持北伐。

贾超昌此时,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虽然仁宗算是照顾,这件事情以贾超昌为主,可是韩琦插入进来是什么事情,并且在战争开启之后,贾超昌坐镇汴梁,做后勤支持,而韩琦则总督4道,在前方指挥,谁将来的功勋更大。

努力了半天,白白做了嫁衣,贾超昌是要多不爽,有多不爽。

可惜,大错已经酿成,他也无力改变,只能够推动着这件事情,顺利的发展,而身处在汴梁的赵信,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提议的拆掉函谷关,居然引发了这么样的效果,北宋居然主动的去打辽国,去收复幽云十六州去了。

本书来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