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574.第574章 攻守互易成僵持 大帐军议作估算(2 / 2)

加入书签

“贼兵有异动。”

桓玄早就疲累的身体顿时又充满了力量,他挣开邢刚、任义的手,跳跃起身,三两步近至垛口,与周澈并肩而立,朝城外望去。

六天过去了,在这期间,不断有太平道的信徒或者流民、乡间无赖陆陆续续地加入刘辟的队伍中,至今在城外的大约有七瀚也醒了,他俩就睡在离桓玄不远的地方,见桓玄与周涌指点城外,便起了身,顺手提起枕在脑下的刀剑,凑到近前。听完分析,文瀚插嘴说道:“贼兵刚开完帐前军议?这么说,他们要有大动作了?是要加大对咱们这边的攻势,还是要改变进攻的方向?”

从刘辟围城开始,黄巾军的主攻方向一直是东城墙,对其余三面城墙,他们最多骚扰、牵制一下。

桓玄、周涌、袁尧、郭济等人虽然尽心尽力,接连将他们的进攻打退,但是人伤亡了可以换人,城墙、城门受到的损害却是难以快速修复的,城墙还好,城门在被黄巾军不间断地撞击、焚烧后,已经摇摇欲坠,眼看支撑不了太长时间了。

为了保险起见,昨天晚上,桓玄已经下令,命令邢刚、任义带着部分宾客、数百民工在城门内掘沟为堑、挖土做山,并令李钟、南凌亲自带人督造木女墙。以防城门被黄巾打破。

如果在这个时候,刘辟主动改变进攻方向,不再以东城墙为主攻对象,改而进攻其余三面城墙,那实在是一个求之不得的好消息。

周涌摇了摇头,说道:“咱们这边的城门坚持不了多久了。在这个时候,刘辟肯定不会改变进攻方向的。”

文瀚失望地说道:“既不改变进攻方向,那他们就是要加大对咱们这边的攻势了?”

大半夜的,忽然召开帐前军议,商议的定是大事。对黄巾军来说,眼前的大事自然只有一件:攻陷平舆。那么,他们既然不是在商议改变主攻方向,剩下的只能是加大攻势了。

周涌又摇了摇头,停了一下,复又点了点头。

文瀚莫名其妙,问道:“伯涛兄,你又摇头、又点头,是为何意?”

“我点头是因为你说对了,贼兵明天定会加大攻势。”

“摇头又是何意?”

“我且问你,现在城外的贼兵共有多少人马?”

估算敌人数量是一门技术活儿。敌人不可能排着队站好,让你一个个地去数。尤其是黄巾军这种情况,没有正规的建制,营地扎得乱七君,你觉得贼兵还能再继续坚持下去么?”

文瀚惊喜地说道:“伯涛的意思是:贼兵今夜帐前军议,是在商议撤军?”

从刘辟起事至今,快六天了,他聚集起了七八万人,人马是不少了,可打下的县城到现在为止还只有两座。

没有县城,就没有大量的粮食,就没有大量的补给,当朝廷的援兵到时,也没有可以依赖的防线。自从光武皇帝撤、减郡县兵后,帝国的精锐部队大多在洛阳周边驻扎,这些部队的战斗力远远高於郡县兵。对此,桓玄、李钟、周涌等人清楚,刘辟等“贼将”也不会不知道。

在这么个情况下,不管是谁来统率黄巾,只要不想自寻死路,都不可能在一座城下消耗太多的时间。正确在做法应该是:趁朝廷援兵未到之时,抓紧时间,快速地扩大地盘、增强实力。

只有这样,才有迎战朝廷精锐部队的资本。

洛阳到汝南两百来里地,援军如果要来,会来得很快,算上选将、整军、后勤保障,至多也就是一个月,快的话甚至用不了半个月。换而言之,留给刘辟的时间只有十天到半个月了。

“对。所以我刚才摇头的意思是说:贼兵怕是很快就要撤退了。但在他们撤退之前,必会对我城再做一次进攻。”

许阳糊涂了,问道:“既然他们要撤退,又为何还要在撤退前再做一次进攻?”

文瀚哂笑说道:“数万人攻我一城,打了四五天,连个城头都没怎么能登上,刘辟竖子又怎会心甘?况刘辟与桓君有杀弟之仇,他当然不情愿就这么灰溜溜地撤走。”

周涌指点远近城墙外的黄巾士卒,说道:“西、南、北三面城墙外的贼兵都有不同程度地后退,唯独咱们这面城墙外的贼兵没有后退。由此亦可看出,西、南、北三面城墙外的贼将已有去意,只是拗不过刘辟,故才勉强停留。今日天亮之后,刘辟必会对我东城墙展开猛烈攻势。……桓君,决胜就在今日了!”

桓玄本就是个话不多、擅长倾听的人,这几天守城,太守除了在第一天的时候待在城墙了一段时间外,也不知是害怕负伤、还是见不得血,又或者年老体衰,身体有了不适,其余几天里,基本没有再出太守府,只是通过主簿等人保持与城头的联系而已,可以说,整座城池、数万军民的安危都压在了他的肩上,这使得他更加少言寡语。

在周涌与许阳、文瀚交谈的时候,他一直没有出声,这会儿微微颔首,仰脸望了望深邃的夜空,又放眼瞧了下城外黄巾军的阵地,在这决胜的前夕,他不像文瀚、许阳那样热血澎湃,也不像周涌那样眼中闪烁冷静睿智的光芒,他的表情几乎没有变化,从容地闭上眼感受了片刻凌晨的寒风后,慢慢地说道:“传令下去,令李钟、南凌、邢刚、任义诸人,加紧挖沟筑山、建造木女墙,等完成任务后,即刻带人上来城头,协助防御,以备天亮后贼兵猛攻。”

周涌说道:“桓君,我有一计,可保今日大胜。”

本书来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