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岭南种植园的几件小事(2 / 2)
赵嘉仁笑道:“那得看诸位是不是认真的干。若是你们真的认真干,那些土地的租期会延长。而且我可以保证,只要剑麻还在种,航海行会就会一直收购。”
这话一落,当时就有与会者嚷嚷道:“我们信得过校长。”
司马庆知道说这话的是赵嘉仁的亲信。赵嘉仁虽然年轻,却兼任了航海行会干部学校的校长。航海行会的干部学校有众多专业,这些专业中无一与科举有关。也许是因为这样,大宋官员们才对此没什么评价。农业在航海行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赵嘉仁到了广州的第一件事大概是进入他的官邸,第二件事就在航海行会已经建立的贸易据点上宣布,广州农校建立啦。
如果换成在姑苏,光是赵嘉仁这离谱的要求,司马庆就不会选择参与到这样可疑的买卖中。不过他堂侄司马考现在已经是棉务在姑苏的代表,司马家也已经决定与赵嘉仁合作。别的族人要么投身航海业,或者联络组织丝绸与刺绣的供货商。公田改革之后,司马家的土地被收走,比较喜欢种地的司马庆就被送来岭南发配,参与赵嘉仁新捣鼓出来的种植园产业。
即便心中一万个不乐意,司马庆也没有在脸上有所表现。能出进士的家族大多都不是小门小户,司马家也是如此。见识过那么多起起伏伏,家族总有家训。身为家族成员之一,学过这些的司马考知道这世界从来不以个人意志转移。在不同的时候就得选择不同的事情,这也是家族要不断开拓的原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东边不亮西边么。
进士家族在地方上不仅是显赫,也很有号召力。上一次抗击蒙古南侵,进士马光祖与向士壁花钱召集地方上几千号人投入战争。司马家在姑苏虽然没有这么牛,召集二十号肯到岭南的人还不是问题。
岭南被认为是瘴疠遍地的流放地,即便如此,珠江三角洲依旧是富裕的鱼米之乡。广州附近的佛山本来就有很好的冶铁业,在赵嘉仁的开辟之下,这里提前进入了民朝贸易模式,也就是说那些全南海贸易的商船用铁锅等铁制126shu孔细密,那些个头不算特别小的虫子进入之后若只会乱撞,进去就出不来。光看材料与手工,应该比草鞋值点钱。
打动司马庆的不是农业学校在捕蝇器上的投资,而是他们这种尽可能让大家少生病的努力态度。若是普通百姓,哪怕是个并不怎么值钱的捕蝇器,他们也不会烧掉。而是一定要用坏才行。</content>
本书来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