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6.第36章 凤凰雏羽未全成(1 / 2)

加入书签

在歌哭了有那么一段时间之后,门内的声音已经从凄苦伤悲变成了曲折宛转,从长声哭号变成了长吁短调一咏三叹。

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华盈琅渐渐地听了进去。

那不仅仅是一阵哭声或者悲叹。

歌哭,是儒人士子表达强烈情感的一种方式。《周礼·春官·女巫》:“凡邦之大烖,歌哭而请。”郑玄注:“有歌者,有哭者,冀以悲哀感神灵也。”晋张华《博物志》卷八:“雍门人至今善歌哭,效娥之遗声也。”娥,是韩娥的名字,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故事的主人。而咏叹,则算得一种朗诵诗的形式,是以情寄音的表达。

这样的歌哭与咏叹,不仅仅是一个老顽童坐在雅的书房里掉眼泪那么简单。

说白了,这是一种充满节律的,现场表演的诗歌。

诗歌诗歌,为诗为歌。

真正的大儒,也许不懂音律,怎么说也要通一点诗歌,懂一点咏叹。

站在门外的华盈琅,抱着听戏曲代替电影的心情,把章元先生的咏叹调当成了乐曲军歌来听——这不怪她,她八岁之前听到的都是古典音乐和自己弹的钢琴练习曲,八岁之后听得最多的是军歌了。慢慢的,也开始跟节奏。

在此刻的华盈琅心,这歌哭是和军歌颇相似了些的。尽管是狂了些。没什么形象风度可言,可是那种节拍所传递的强大感情,像一群士兵完全不成曲调的在嘶号军歌,没有任何美感和腔调,却是至真至诚,感人泪下。

脚在门外,不时小声的打着节拍,面依然一片恭谨之色。

章元先生的咏叹渐渐缓下来,他慢慢地在嘴角浮现一抹笑意。

有五六年没见了,当年的小姑娘已经长成了大姑娘了。

知道尊敬长辈,懂得尊重儒道自是应当,但用立门的严肃恭谨来表现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尊师重道和仰慕之情,不擅自打扰,也足以体现心志。自己并不是她的师父,但是她却用对待老师的敬重姿态相待,是一个虚心的孩子。

记得这个孩子小时候并不是很喜欢音律,华家的教育也不会允许他们这些孩子平日随随便便失态。本以为做出狂士的样子歌哭会让她不满,或者起码听到了当作没听到,但没想到领悟能力还是很强的,这么快找到了其的奥妙并且偷偷和拍子。声音不大,里面的人能听见,起到了叩门请入的作用,但也不会打扰里面的人。声音不大,没有喧宾夺主,是真正的心思玲珑剔透之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