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先解燃眉之急(2 / 2)
实际上,在战争过程中对于前线将领的充分信任、对于指挥失误的将领的坚决撤换,都显示了陛下的胆略魄力。”
“这里我要说宋一下,谢富坤介绍的其实是我个人的判断。
对于任何人,包括陛下,在座各位都可以畅所yu言,我们的会议资料绝不会外泄,除了军事问题,其它的不得记录,诸位可以放心。
只要是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相同和不同都很正常,因此容许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只要大家的真实看法和想法。”
过了许久,还是没有一个人发表意见。
看来大宋的普通民众还是不敢当众随便发表看法,袁元想道。
“嗯,大家对于陛下的看法,都写在纸上,第一项是陛下的能力,第二项是陛下的态度和勤奋,第三项是个人对陛下是否满意。
认为可以的,那一项的就画一竖,认为不可以的,画一横,两者都不是的就画一个点。”
“大家的看法都在这里,第一项,二十一竖八点三横,第二项,一竖五点二十六横,第三项,十五竖八点九横。”
“方从哲,首辅大臣,内阁独相,万历三十二年八月入阁,当时内阁叶向高也是一人独相,他上书七十五次要求增补阁臣,都如泥牛入大海。
然而方从哲出山后,陛下似乎找到了理想人选,于是下令立即增补。
同年九月,下令方从哲与前礼部左侍郎吴道南同加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阁为相。吴道南暂时未入京,因此由方从哲、叶向高二人辅政。
方从哲虽然多年在野,但他因为秉公直谏,敢于对抗宦官,且与朝廷当时的党争牵连较小,在当时声望很高。
次年,叶向高由于老病,请求归家,当时舆论多归于那些清官沈鲤。
方从哲于是也投桃报李,追随大流,请求让沈鲤入阁为首辅,然而陛下不纳。
其间吴道南于万历三十三年终于到京赴任,入参机务,然而旋即在三十五年因为前一年他主持会试时发生的科场舞弊案而自请辞职而去。
因此,方从哲是一人独相,勉强维持国家的运转至今。
方从哲上任后,也颇想奋发有为。他多次上书言事,希望匡正朝廷。
然而由于陛下无为而治,加上他的相权又大不如以前的首辅们,他的努力终归失败。
不过他始终为陛下所信任,未尝因为能言极谏而被斥。
为解决地方因灾荒所造成的财政问题,建议陛下速发帑以赈灾。
然而,陛下始终不允发帑。建议运用仓粮,就近配发赈灾,以解受灾地方燃眉之急,因地方官员的贪墨而收效不佳。
期望停征改折,以赈济灾民,以一时之权宜,来安抚地方的动荡不安,进而弭平地方严重的盗情,然而陛下未置可否。
建议补三品以上地方官吏,陛下仍泰然自若,方从哲亦无可奈何。直到近期,辽东局势恶化,情况才好转。
方从哲只能多次乞休、装病,但由于陛下的坚持,最终只能妥协。
方从哲大拜以来,辽东缺饷,一如各镇。军饷不足,加上将领吃空饷,军户们纷纷破产逃亡。方从哲亦疏请饷,并几次杜门以示态度坚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