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八十九章:等等再说(1 / 2)

加入书签

汴孔嘉不但对辽东了解,对于朝廷和文官,整个制度也是盖辽军中最为了解的:“对于熊廷弼担任辽东经略的问题,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说出来大家讨论一下。

浙江道御史杨鹤曾一针见血指出:若诸臣误国,罪在诸臣;若我皇上优游不断,是自误矣。

对此,熊廷弼能否担任辽东经略,答案基本是否定的,杨镐是廷推人选,皇帝陛下只有批准或者否决,批准即可上任,否决则再次廷推,人选有可能是杨镐或熊廷弼或者其他人。

但是皇帝陛下是不能越过廷推人选,用中旨直接任命熊廷弼担任辽东经略,内阁和六科也不敢副签同意,无法成为圣旨,文官通常是没有胆量,也不敢接皇帝陛下的中旨。

不但如此,现在的文官常常以不接中旨为荣,只要是文官集团不妥协,辽东经略必属杨镐无疑。

廷推理所当然应该首先推举最合适的人选担任辽东经略,因此,误国者诸臣也。

皇帝陛下发帑藏,只要皇帝陛下自己肯出血就行。”

看来廷推相当于后世的议会选举总理,属于合法人选,比总统还大的皇帝不是无权否决,而是不敢否决,即使否决,廷推再选这人,皇帝的颜面何在,不要颜面的话,那怎得有人让步,卞为鸾拿出自己的历世经验做比较。

汴孔嘉看到无人说话,接着点评杨镐:“其实经略杨镐实在是不想真刀真枪的打仗的,他说过:是役也,意初不在战,虚张挞伐,冀取近寨小捷,得塞军书。

其实另外一个经略人选熊廷弼也是跟杨镐一样的,不主张进击奴尔哈赤。

杨镐的调兵遣将只是为了虚张声势,即使打几个小仗,也是为了给朝廷看的。

难怪行师之前,他派人到奴尔哈赤那里明目张胆地说:明国的四十七万大军要打来了,领兵的将帅和监军的文臣都到齐了。二月十五日乘月明之际,分路前进。

杨镐不想打,既然朝廷要决定进攻建奴,廷议为何选择不想打的人担任辽东经略?皇帝陛下亦是为何批准此项任命?

如果不是故意恐吓,出兵之前这么告诉对方进军日期,将帅配备和分路进击等等,岂不是汉jiān,但是,我认为杨镐的这种策略,看来只能表现出他的天真和愚蠢。”

此时,边高林好不容易得到了施展才能,大声嚷道,声音震得大家耳朵发聋:“按我说,还有首辅方从哲应对此战负比杨镐更大责任。

方从哲、黄嘉善、赵兴邦三人因朝廷缺乏足够的金钱维持辽东战事,拼命鼓吹进兵,实则不明智,失败后必然要花费更多的金钱来维持辽东战事。

正所谓是发红旗日趣杨镐进兵。”

卞名宗及时做了情报方面的补充:“我也认为朝廷的重大军事决策的保密问题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奴尔哈赤事先已经知道了我军何时进兵,可以在战前做好充分准备。从这里又可以得出结论:先期与如期,皆败道也。”

卞为鸾对于汴孔嘉的看法还是很认同的,但不代表同意其全部观点:“从理论角度出发,杨镐出兵之前告诉后金进军日期,可以说是汉jiān。

从实际情况出发,说句冷笑话,也许奴尔哈赤比杨镐还要了解进军日期、路线和兵力。因此杨镐这样做,已经无从判断,说与不说一个样,天真和愚蠢也就没有意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