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好主意(2 / 2)
刘青山到底是军转政,呆在均州军,他总会想起死去的弟兄,他刚从赵咨接手不久,目前一切还在学习,叹气道:“十万银子看起来虽多,但也仅是均州一个月的开销罢了。”
“那算下来不是白忙乎了一趟?”方回也算是官场之人,陆秀夫有意把他拉出来帮忙。
陆秀夫摇头,道:“数可不能这样算,万里知道这次招了多少百姓吗?”
“多少?”方回颇感兴趣。
陆秀夫伸出两个指头,感叹道:“两千户,约一万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北归之士。”
“这么多啊。”方回不敢相信,百姓最难舍乡土,若不是生活不下去,也不会想着背井离乡。
“综合各方的消息得知,去年以来,北方大旱。”袁元心情有点低落:“再加上大元朝在襄樊之战中,造成了大量蒙古汉军的伤亡。”
“听说忽必烈要征召十万蒙古汉军,北方的百姓实在活不下去,唯有逃亡。”袁元解释道:“在汉水北岸,杜老大放出了密探,动员北归的百姓投奔均州,要不然哪里会有这么多人跑均州来。”
方回恍然大悟,再看一眼沉默不言的杜浒,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十万两银子确实不多。”袁元苦笑,道:“所以,从今日开始,矮张带头减少饷银,从这个月开始,矮张只支五成饷银,一直到均州财政好转。”
其实他对银子没多少感觉,领到的饷银,一般都是第一时间让弟兄们分掉,要不然就是与身边的兄弟大吃大喝用完。
“当然,这全凭自愿。”袁元连忙道:“你们都不用着急表态,把这个消息发下去,也不用说什么,到发饷银时再让他们自己决定。”
陆秀夫点头,道:“这倒是好主意,即使是朝廷,也常有拖欠饷银之事,不过大人既然不许讨论,君实也不好说。”
“不过君实支持大人的决定。”陆秀夫连忙道。
“过税改成百分一,可否?”均州、房州毕竟是袁元的节度州,他嘴里说不管,其实还是惦记着。
商人携带货物经过某一税物关卡,要交过税,税率百分之二,即货价1000文,抽税20文。均州、房州既不是重要关口,又不是发达城市,过税多收少收一点其实影响不大。
陆秀夫点头表示同意,借着道:“但往税,老夫建议还是按照百分三。”
开设店铺的商人,或商人把货物停在市场上出售,要交住税。住税的税率为百分之三,即按货物的价值,每千钱抽税30文。
随着春耕完成,滩涂的开垦也走上了正路。往日清闲的均州城,突然热闹起来。手中揣着比往年都多的银子,满怀希望的从均州各地赶往均州城,还没来得及平整的官道上,偶尔有一辆马车慢悠悠的往房州方向去,那里有莽莽的原始森林,传说当年炎帝神农氏在此架木为梯,采尝百草,救民疾夭,教民稼穑而得名神农架。
均州城直街,人头涌涌、接踵摩肩,酒馆里的香菜,街边的小吃,随处都可以看到高声呼喊的人群。往日恨不得把一文银子瓣开两半的庄稼汉,高兴的拉着自家的小孩,一文钱一块的糖果,三五文钱可以交易的面人,还有那红当当的糖红果,串成一串串插在用稻草做成竹把之上,小伙子卖力的叫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