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三十二章 鸟雀散(2 / 2)

加入书签

府兵们不干那些抢劫老百姓的缺德事,人家丢不起这个人。不过府兵也是兵,这年头是个兵就没有不欺负人的,那么府兵们都欺负谁?当然是当官的,而且最爱欺负大隋的官。他们横穿了河北那个贼窝,说不紧张、不害怕那是扯淡,又是饿了一路的肚子。如今好不容易到了河东,还找到了组织,哪有不好好消散、享受一下的道理?于是河东各地的地方官就倒了血霉,这帮兵大爷们他们是惹不起、打不过,有理没理都说不清,官仓府库被打劫一空不说,稍稍伺候得不够周到弄不好还得挨顿揍,只能求爷爷告奶奶的盼着这帮兵痞赶紧过境走远,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

到了元月的月底,返乡的府兵主力到达晋阳,人数竟达到十几万之多,而且还闹起了事。府兵为啥要闹事?因为根据大隋军律,府兵若是超期执役,返乡后当地军府必须予以钱粮补偿,所以六万多原籍河东的府兵这是找李渊要钱来了。至于那些外地的府兵,则是声称没钱没粮回不了家,要是李渊不肯大出血,这帮兵痞就要赖在晋阳不走了。

此时还在楼烦冒充北伐军吓唬突厥人的李建成这回反倒被自己人吓得险些尿了裤子,一边向他老爹告急,一边撒腿往老家跑。他是太了解这些兵痞的德性了,要是不采取措施对其加以钳制,他们能把老李家的家底都搬空喽。

李建成是个敦厚君子,他老爹则是个腹黑皮厚的官场老油条,李渊一眼就看出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机遇——十多万装备精良、天下无敌的府兵啊!这简直就是老天赐给他的一份厚礼,哪怕这其中只有一半能为他所用,李渊就敢立刻扯旗造反!跟这些府兵相比,那些乌合之众一般的民军简直一文不值,就算杨霖这个女婿现在在他心中也排不上号了,哪有不立刻跑回去拉拢收买这个大宝贝的道理?

李渊跑了,杨霖可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没有这位老丈人盯着,他的逃跑大计基本无虞,不过他还是闲不下来。现在仗打完了,那些慕他之名前来助拳的好汉,不管是实打实带兵来的还是千里送鹅毛就带着个心意的,现在大都要收拾行装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杨霖作为东道主免不了要迎来送往,喝酒喝得死去活来。王伏宝和宋正本果然像他们说的那样光棍,连杨霖赠送的战利品和粮草都不肯收就告辞而去,这样一来他们的老对头罗寿自然也不肯久耽随之离去。唯有徐世绩和柴孝和不肯走,一个成天在他耳朵边念叨许王,一个生怕他忘了魏公,都想把他往瓦岗拉。

去不去瓦岗可以以后再说,可是李渊这一跑,突厥人一股脑送过来的好几万大隋百姓就都得归他管,把他弄了个焦头烂额。这些可怜人被突厥人折腾得不轻,大都饥寒交迫,伤病的也不少,他得管吃管穿管治病,安顿好了的还得发放米粮分头遣送还乡,这些破事虽然忙乱,但是有房杜长孙等大拿主持还用不着他费心。可问题是有些百姓却是无家可归,或者有家也不想回了。

开始杨霖还没当回事,这回跟突厥人打了一仗,在道义上他捞了一大票的好处,真正的实惠他也没少得,比如说粮草。大隋朝现在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穷得叮当乱响,偏偏粮食多得吃不完。别说关中和河南的六大仓了,就连晋阳的府库和常平仓里堆的粮食都够全城百姓吃上个十年八年的。什么东西这一多了就不值钱,所以李渊对杨霖抢劫常平仓这事也就睁眼闭眼了,所以他也不差这点粮食,一万来人他还是养得起的。

可是等他了解了具体情况,不禁吓了一大跳——这一万多滞留在他这里无处可去的百姓,大都是女子,而且都是些年轻女子。

因为咄吉的顾虑和贪婪,这回突厥人侵隋滥杀无辜的事确实干的不多,不过蛮族就是蛮族,总不能指望他们摇身一变就成了文明之师。所以虽然烧杀少了,但是掳掠却是少不了的,随之而来的奸淫更是无法避免,这些曾被掳走的女子,怎么可能逃脱突厥人的魔爪,完璧而回?

宋元时期兴起的狗屁理学此时还没有荼毒中华大地,先秦以来热情奔放、开朗外向的风气还是主流,再加上将近三百年的汉胡混居,导致民间的风气更加开放。所以在这个时期,女子婚前失贞、婚后改嫁并不会被世人视为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这年头肯定被看成是缺心眼的表现,动不动就把所谓的“**”浸猪笼、骑木驴,那更是几百年后的事情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