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011 朱由校开始防着韦宝了】(2 / 2)

加入书签

“微臣觉得,没有比韦爵爷更适合的人选,陛下又说韦爵爷没空,微臣暂时想不出合适的人选,高第大人主持这样的事,恐怕是难以服众的。”

这就搞笑了,高第是朝廷正式任命了的蓟辽经略,而韦宝只是一个监军,现在韦宝在众人眼中的能力和声望,反而远远超越了高第,让人弄不清楚到底谁才是蓟辽经略了。

“行了行了,退下!”朱由校不耐烦的摆了摆手,“你这说了不等于没说吗?韦爱卿再有才能,总不成大明以后有事,就只能韦爱卿去办吧?要你们这些人有什么用?这事,本来就应该你首辅亲自出马!”

顾秉谦被皇帝一句话吓得腿差点软了,他是庸碌无能,只知道逢迎上级,溜须拍马的人,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完全是科考八股文的产物,顶多说当官的年限久了,官场经验比较丰富。

顾秉谦还想着实在不行就告老还乡算了,总能混个首辅致仕还乡的美名。

要是在这个节骨眼让自己去辽东,自己以后就全完了,顾秉谦知道自己没有这么大的本事节制关外那些虎狼之师,搞不好先把自己给做了。

幸好皇帝也不是不知道顾秉谦有多少能耐,并没有再说让顾秉谦去辽东的话,“你们都说说,每个人都得说话!”

结果,几位阁臣都支支吾吾开不了口。

朱由校愤愤然坐下,拍了一下座椅扶手,“要你们有什么用?朕不愿意上朝,就是看到官员们只知道吵架,遇事没有一个有本事做事的!现在只召见你们内阁,就你们几个人在场,你们还是说不出话,大明养的都是一群酒囊饭袋吗?”

韦宝闻言,暗暗高兴,虽然他的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已经让统计署的特工将消息带往辽东军各部,并且在各部煽风点龙部开展了一系列敌后作战。

在辽东半岛南端建立了几个据点,但这个方向并不能拱卫京畿,辽西方向的防御仍然是重中之重。

至于蓟镇方向因为有蒙古人做屏障,暂时还不用担心关于怎么加强辽西方向的防御。

朝中主要有孙承宗和王在晋为代表的两种方案,前者主张加强纵深防御,重建辽西走廊上的一系列堡垒,把防线推得远一点才好,后者主张收缩防御,在山海关外建一重城巩固山海关就好。

如果开战,山海关不开关,关外守军就只能死战到底。

在原本的历史中,孙承宗方案为什么会胜出,收复失地有大义名分,用后世的话说就是政治正确;防线推得越远,朝野上下心理上感觉就越安全,王在晋方案给不了大伙这种安全感;后金并未趁胜进占辽西走廊,这让朝野上下很难抵挡收复失地的诱惑。

孙承宗方案更符合朝野各方利益,所以胜出也是必然的。

哪怕在天启七年丁卯之役,蒙古,毛文龙部,朝鲜被皇太极各个击破后,后金取得了完全的战略自由,可以放心的对辽西走廊上的据点实施长时间的围点打援,而不用担心后路,这些据点已经成为明军流血不止的伤口。

同时由于蓟镇外围门户大开,后金可以一次次的从这个方向入关劫掠,山海关外的纵深防御已无实际意义。

但只要这些据点存在,大伙心理上总会觉得更安全些,同时明朝已经在辽西方向投入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一旦放弃就成了血本无归。

要做出放弃的决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就跟人炒股一样,到了止损线能果断斩仓止损的人永远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么理智,非要亏到血本无归才挥泪割肉。

在天启七年丁卯之役前,加强辽西方向防御这个战略是没问题的,具体如何加强值得商榷。

但在当时的局面下,孙承宗方案必然胜出。

天启七年丁卯之役后,辽西方向的纵深防御已无意义,但其提供的聊胜于无的心理安全感以及前期的巨大投入也让明朝难以做出放弃的决定。

所以韦宝的维持现状不变,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再裁掉两万人的法子,各方面都能接受。

朱由校热情的邀请韦宝一起做木匠活,两个人每次聊天都是边干活边聊天。

虽然朱由校今天很热情,但是韦宝还是敏锐的发觉朱由校开始很防备自己了。

其实也不用韦宝多敏锐,从刚才朱由校斩钉截铁的不让韦宝去辽东主持这次裁军就很容易发现这一点。

这让韦宝有点难过,感觉自己与朱由校的蜜月期已经过了,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这话果然不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