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二十七章 不还是美滋滋?(1 / 2)

加入书签

<content>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太却故心人,却道故人心易变。

后世的穿越者培训基地里面几乎算得上是必学的一首诗,作者是一个有文化的建奴,纳兰容若。

尤其是开头的前两句,在后世的穿越者培训基地已经快被用到泛滥的程度了。

现在莽古尔泰就有这种感觉,觉得黄台吉的心已经变了。

以前老汗努尔哈赤还在的时候,黄台吉是多么的团结兄弟,多么的兄友弟恭,多么的那啥那啥。

反正以莽古尔泰那少得可怜的词汇,实在是形容不出来黄台吉当时的美好,更形容不出来现在的的黄台吉是有多么的恶毒。

这黄台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像现在这样儿的呢?

莽古尔泰抓破了头皮,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远在大明京城的崇祯皇帝则是觉得除了傻逼两个字以外就没有别的词用来形容自己了。

实在是太傻了,明明是在起点穿越者培训中心培训过的,可是上课的时候就是没有好好学习,搞到现在连那些著名的煤矿分布在哪儿都不知道。

就知道从后世的澳洲,现在的新明岛上玩了命的往大明弄。

不过也不是没有一点儿的好消息,最起码大明的人口一下子少了四五十万,都跑到了新明岛上去了。

整个大明从上到下,尤其是陕西那边儿和松江府的大小官员们,简直有种想要弹冠相庆的感觉。

四五十万人,每人每天吃掉一斤粮食,就得四五十万斤,按照后世的标准来算,四十万斤大概相当于后世的六十四万斤。

这就是三百二十吨。

而这仅仅是一天的消耗量,每个人每天也不止是一斤粮食就能喂饱的。

如果说来个一个月,那就是近千吨的粮食,想想都吓人。

这四五十万人跑到了新明岛上,大明本土的压力一下子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轻了。

能不轻么,每天少了三百多吨的粮食消耗,这三百多吨粮食再掺上些麸子什么乱七龙出兵,收回南四卫之地,向东北到宽甸,命孙承宗东出,将建奴赶回到沈阳,缓冲之地推进以广宁后屯卫和海州卫为线。”

张惟贤拱手道:“陛下想要逼迫建奴北上奴尔干都司?毕竟离我大明太远了些?”

崇祯皇帝挥挥手,冷笑道:“远怕什么?朕又不是要区区一个奴尔干都司而已。”

见张惟贤还想反对,崇祯皇帝干脆打断了张惟贤的话头,接着道:“大明诸蕃,以建奴所得之最厚,反叛亦为最烈。

吃一堑长一智,朕不需要什么奴尔干都司,以后辽东及奴尔干都司设布政使司,直辖之!”

崇祯皇帝的这番话,也不是随口说说而已。

整个奴尔干都司最开始的基础是什么?

答案是朵颜三卫,或者说是兀良哈三卫——朵颜、福余、泰宁三卫。

这三个混账东西不是没有前科的,在大明朝的国力转折点——土木堡之变时,这三个混账东西就投向了瓦剌,而到了大明朝的晚期,这三卫已经“泰半入于奴”。

也就是说,建奴的成分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朵颜三卫的人。

对于崇祯皇帝这种狗脾气来说,就算是朵颜三卫老实的跟猫儿一样还会看着不顺眼,有事儿没事儿都上过去踢上两脚,更何况这朵颜三卫还是满满的黑历史?

除非朵颜三卫跟完颜宏一样知情识趣,主动向着大明靠拢,要求成为一家人,否则的话,那就是不服王化的表现。

不服王化?是说朕失德还是想要造反?

当然,朵颜三卫最开始忠心当狗却被朱棣给怼了的事儿,崇祯皇帝选择了无视——那肯定是朵颜三卫不乖才把朱老四给惹急眼的。

崇祯皇帝的这般打算根本就没有丝毫掩饰的意思,直接就告诉了张惟贤和崔呈秀。

张惟贤已经白透了的头发开始有向着银色发展的趋势——陛下这心也太大了!

奴尔干都司那地方,说是大明的没错,想要收回来直辖,那问题可就大发了。

自从宣德末年,大明朝开始南迁奴尔干都司以来,那块地盘基本上就算是放弃了。

在张惟贤的心里,那破地方最好是早早的封给完颜玉卓生下来的皇长子,顺便让那孩子跟他姥爷完颜宏一块儿守着奴尔干都司也就是了。

原因很简单,冬天冷的要死要死的——别的地方大雪封山十几天就算厉害的了,可是在奴尔干都司那破地方,大雪封山几个月都是很正常的。

而且那里离着大明又远的一逼,交通也不方便,政令不通,出问题的可能性就大。

所以倒不如扔给辽王当封地,然后再慢慢的向那里移民算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