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一章 安南欲生变(第一更)(1 / 2)
说实话,就连崇祯皇帝自己都没有想到,大明会在崇祯十五年的时候就可能对百姓们免赋——免赋就意味着崇祯皇帝的内帑会少了一大比收入,而这笔收入实际上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
可是不免赋吧,又没什么事情好干,整个崇祯十四年如果不折腾点儿什么事情出来,那这一年岂不是无趣的紧?
毕竟,免赋又不是免税,商税还额外增加了一个烟草税和奢侈品税,国库里面的银子一天比一天多,皇室少室里面的银子也在不断增多。
银子多了就得想办法花掉,要不然怎么办?存在猪圈里面等着发臭还是存到国库里面等着下崽?
实际上,在崇祯十三年年末的盘点之后,郭允厚就在盘算着该怎么从崇祯皇帝的手里面把银子弄出来,最起码也得分一部分出来。
崇祯皇帝原先想着的是多存一点儿银子,鬼知道皇家学院这个烧钱的怪兽会花费掉多少的银两。
可是等到皇家学院各种乱七臣,年龄大了直接告老还乡也就是了,可是自己怎么办?
就自己现在半老不老还是勋贵的身份,就算是想要告老还乡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上一任的五军都督府大头子是张惟贤,不说是累死在任上的其实也差不了多少了!
现在朱纯臣就盼着崇祯皇帝少拍一拍脑袋,千万别再跟北山那边的毛奴怼起来了。
那破地方实在是没什么意思,等到以后没事儿干了可以去怼一下,现在还是先不要怼了行不行?
幸好,崇祯皇帝虽然头铁又喜欢拍脑门子做决定,但是还歹不算太蠢,更没有蠢到现在就跟全世界宣战的地步——慈禧那个老娘们儿倒是敢这么干,后果可就很呵呵了。
实际上,大明现在跟全世界开战的话,不是不可以,而且赢的机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崇祯皇帝有时候都想是不是把全世界都给平推了算了。
但是实际上,站在一个皇帝的角度来看问题,就不是硬怼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首先就是人口,打仗是会死人的——战场是个很公平的地方,不公平的只有各自国家的实力,而不是死亡本身。
其次就是经济。
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战争上面,会对经济造成一种畸形的刺激,在战后再想要调转回来可就困难了。
比较操蛋的是,现在的整体环境,使得大明没办法像后世的鹰酱一样找到合适的背锅侠,也没有谁能背得起来,只能大明自己去背。
这也是为什么崇祯皇帝这几年在国内越发显得温和的原因——当然,温和也只是个假像而已,贪腐害民的官员几乎天天都在抓,也每天都在杀,只是给人的感觉却是不像刚登基时那么激烈了。
原因就在于,刚刚登基时的崇祯皇帝面临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不顾一切的硬刚,改变局面,要么等着十七年后往煤山一行。
现在没了建奴,没有了内乱,大明只需要一步步的稳住,把地球变成猪圈都是早晚的事儿,也就不必急于一时了。
所以,崇祯皇帝没有选择立即去怼毛子,反而又将目光转回到了安南和缅甸等地区:“安南布政使司现在如何了?”
早就习惯了崇祯皇帝那无比跳跃性的思维,温体仁在崇祯皇帝发问的时候就躬身道:“安南现在总体来说还比较平稳,尤其是上次的国子监名额事件之后,所有的安南人都比较老实。
只是随着户部派员前往安南那边测量土地重造黄册,安南民间似乎又有不稳的迹象。”
呵呵冷笑一声后,崇祯皇帝便将目光转向了许显纯:“命人去将最近所有的锦衣卫和东厂关于安南的奏报取来。”
许显纯躬身应了,吩咐人去锦衣卫调取档案之后,自己又去寻了曹化淳,让曹化淳带着东厂的情报一起面对。
曹化淳身后跟着一个小太监怀抱一摞文件,一边向着崇祯皇帝所在的宫殿去,曹化淳一边笑眯眯的道:“许指挥使可还记得当年查抄福王府时,曾经说过一句话?”
许显纯笑道:“自然记得。许某当初说那安南、缅甸等地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却不属于我大明,可还有天理?那都应该是我大明的才对!
多亏圣天子在位,如今那安南与缅甸尽属我大明,便是三五百年之内,我大明都不会再有缺粮之忧了。”
曹化淳摇了摇头道:“何止是三五百年?依咱家看来,便是千年之内,只怕我大明都不会缺粮了。
许指挥使莫要忘了,皇家学院之中那位陈先生折腾出来了多少粮种?那些原本就高产的粮食种到安南和缅甸,不晓得会是个什么样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