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明朝政议事法则(2 / 2)
不过对他来说,不好意思的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让自己的孙子受累,而不是因为他随意挪用银行的钱当军费。
天下都是他的,他就该为所欲为。
一点不好意思,在他进入里间的时候,就已经消失不见,心态重新调整了过来。“狗儿留下,其他人等退下。”
他的话一说,本来跟在朱瞻基身后进来的金阔,只是迟疑了一下,就带着孙林准备离开。
朱棣想了想又说:“金阔和孙……”
朱瞻基接道:“孙林,少监品秩,如今替孙儿提督咨情司事务。”
朱棣的目光在孙林瘦削的脸上打量了一番,才开口说道:“咨情司这两年的动作不小,不管是锦衣卫还是六科,都有不少告状的奏折,都被朕压了下来。”
孙林跪下说道:“奴婢为殿下鹰犬,只忠诚皇上,忠诚殿下,不畏人言。”
朱棣笑了一下,说道:“想做孤臣,这条路不好走啊……”
孙林跪伏在地,头也不抬地说道:“能得殿下青睐,已是奴婢大幸,岂会因此瞻前顾后。”
“此心可嘉,起来吧,你们留下,其他人退下。瞻基,坐……”
朱瞻基闻言没有做到朱棣的对面,而是在他身边坐了下来,又拿了一个靠枕垫在他的背后。“皇爷爷今晚上没看大戏?这天寒地冻的,又冒风出行,注意膝盖又痛。”
朱棣格外享受朱瞻基这种没有距离的唠叨,笑道:“哪有那么娇贵!开春还要率大军出征,别把我当成了琉璃人。”
这个战争狂,如今一心记挂的就只有西征了。朱瞻基打下了东瀛,留下千古美名,朱棣当然不愿意落在自己孙子之后,相比朱瞻基,他更重视这身前身后名。
“这几日事务繁忙,倒是还没有了解西征事宜,如今可曾筹备妥当?”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朱棣长舒了一口气,略微抬头看着自己的孙子问道:“这几日朝会,我看你事不关己,但是关于南洲开发事宜,你是发起者,自然也不会没有计较吧?”
朱瞻基笑道:“政治无非就是妥协和平衡。从发现南洲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因为孙儿的缘故,这件事现在才解决,各方自然已经有了万全准备。现在不过就是和稀泥就好了,哪里用得着孙儿操心。”
朱棣哈哈笑道:“你倒是看的明白,可惜你那父王,至今还在为文官张目。”
朱瞻基笑道:“父王受儒家影响颇深,但也不是没有好处,前两年在北平,父王不是干的还不错,将北平行在管的井井有条。所谓政治,主要在于一个治字,文官在这方面,还是有许多长处的。”
朱棣斜瞥了他一眼,问道:“那你为何还从西夷招来数千文人工匠,这不是在挖儒家的根吗?”
朱瞻基楞了一下,随即沉思了起来。他虽然从西方招来了数千工匠和文人,但这是因为他觉得西方在建筑学,几何,数学方面,都有一直的优势,想要融合东方文化,在欧洲之前就进行文明的融合。
但是关于深层的意义,他并没有考虑过。
现在听了朱棣的话,他才突然意识到,自己这番行动,不就是相当于引进其他文明的冲击,破坏儒家的影响力嘛!
一件他都没有深思的事情,现在直接被朱棣看到了本质,也直接提醒了朱瞻基,不能小看了他人,这件事更要慎重对待。
见朱瞻基沉思,朱棣并没有打扰他,坐直了身体,端起了手边案几上的一杯香茶。
朱瞻基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开口说道:“文官虽然大多出身儒家,但是文官与儒家要区别对待。并不是会识字就一定是儒家。”
朱棣点了点头,朱瞻基又说:“如今这批西夷人虽然有一些文人,艺术家,但是依旧是工匠为主。他们在建筑,雕像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悠久历史。孙儿在哪里就见到了他们在汉代时候就修建了可以容纳九万人的竞技场,还有那种依靠折射扩音的建筑设计,认为很有先进性。我也问了不少工匠,他们都认为,修建一座容纳十万人的竞技场,并不困难。”
“十万人的竞技场,还有声音放大设计?”朱棣沉吟了一下说道:“这还真的勾起了我的好奇,如果能有这样一个场地,以后阅兵,出征,大肆封赏,朕都能到那里举行。在十万人面前露脸,可要比奉天殿更气派。”
这一下轮到朱瞻基无语了,他根本没有想到,朱棣会把一个体育场,当成自己彰显武功的场所。
不过这样一来,想要修建一座大型体育馆,根本不会有人反对了。
从朱瞻基的回答,朱棣也感觉出来了,自己这个孙子根本不是成心想要挖儒家的墙角,更不是想用这些西夷人来打击儒家,他对如今的儒家,虽然并无特别支持,但是也相当倚重。
这样就对了,不管怎么说,儒家还是对皇权的稳固有好处的。即使要扶持竞争,还不如把诸子百家拿出来跟儒家打擂台,这些西夷人,毕竟是异族啊!
他又转变话题说道:“那么对开发南洲,你自己有什么想法?”
朱瞻基一时之间很不习惯朱棣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问话,很久没有人能这样带着自己的思路走。
但是他是爷爷,他是皇帝,朱瞻基也只能顺着来。
想了想,朱瞻基说道:“南洲加上南洋的一些岛屿,要比大明更大。何况这次孙儿还前往西洲,在西洲南部也发现了不少金矿。南洲缺人,一开始必须动用更多兵力,所以这一部分利益,是不得不给勋贵,武将的。但是,也不能松了缰绳,利用文官和内侍们来制约他们。
孙儿以为,为鼓励开矿,可以给勋贵矿山所有权,给武将土地开发权。但是,当地的民政大权还是要给文官,而经营权要给内侍。这样就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制约规则。不过具体到细节方面,还需要各界一同仔细斟酌。”
朱棣赞同地点了点头说道:“此乃老成谋国之举,看到瞻基是仔细思量过了。不过这一番争执怕是短时间互相妥协不了,我可不想他们拖了西征的后腿……”
朱瞻基笑道:“其实皇爷爷只需要建立一套议事规则就可以了,如今我大明的朝会,少了规矩。”
朱棣不明白朱瞻基什么意思,这话说的可有些太重了。“胡说化发展,的确是中华历史上的光鲜一页。但是这个畸形的政权,从一开始就四肢不全,成为了唯一一个没有内乱,而被亡国的政权。
文化的繁荣导致了儒家的兴旺,整个宋代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党争史。
朱棣当然也明白这些,沉吟了一会儿,抬起头来笑道:“你从来都是谋定而后动,今天既然说到了这里,想必也应该有了谋划吧?”
朱瞻基并没有在他面前隐瞒的意思,跟站立在一边的孙林说道:“去将编号丙019的文档拿来。”
孙林看到朱棣点了点头,这才悄声退了出去,然后找到了值夜的刘万,询问关于丙019的文档。
朱瞻基每次遇到什么事,都喜欢总结一番,他最先接触的是军权,所以关于军队的改革,都是以甲编号,经济外交是以乙编号。
内政方面他接触的很少,写的东西以丙编号,写的也不多。
这些资料都是李亮和刘万保管,并没有交给咨情司,只有一件事,或者一项政策可以拿出来的时候,才会交给咨情司。
不一会儿,孙林拿着一份不厚的牛皮纸袋装着的文档进来,朱瞻基亲自打开,然后递给了朱棣。
朱棣接了过来,看到当先一页上面,写着《大明朝政议事法则》八个大字,内心登时有些期待起来。
(原本想要加更的,但是今天晚上有事,怕更新不了,所以拖到今天更新。我继续努力,争取睡觉之前能再写六千字加更。)
本书来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