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第九十七章 激动(2 / 2)

加入书签

这个检阅台是按照戏台扩音的方式,在检阅台下面埋下了章当然不是他这个学渣能记住的,而是他在蓝烟的书房里发现了,立即不要脸地据为己有。

国子监他是早就想来,但是来了之后说什么,他心里却没谱。

他一直在压制儒家,总不能来了之后夸这些学生学儒学的好吧,贸然太高其他知识的地位,也会遭遇一些非议。

这篇《少年中国说》不涉及学术,却又振奋人心,自然就成为了朱瞻基的首选。这里面他只删去了关于欧洲那一句。

毕竟这个时候的欧洲,还处于愚昧阶段,不要说跟大明相比,就连中亚那些国家,都比欧洲强大的多。

胡俨也有些傻眼了,他原本还给朱瞻基准备了一篇演讲稿,但是朱瞻基却没有要。

他的文章写的再花团锦簇,也没有脱离时代的局限。

听到朱瞻基演讲完毕,他忍不住低声询问身边的解缙。“大绅贤弟,殿下这文章可是你所写?”

解缙也被震的五体投地,他傻眼着说道:“非也,即便是我,也写不出如此振奋人心的文章。”

他们两个御用的文人都没有写,那就更不可能是其他人写的了。因为假如是别人写的,也必须要先经过他们的审核。

两人都相视一望,有些惊骇地看着台上的朱瞻基,越发觉得看不透这个殿下了。

胡俨忍不住说道:“原本殿下爱用白话,我还以为殿下学识浅薄,现在看来,殿下不是写不出好文章,而是故意要用大白话来说话啊!”

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解缙所写,但是天下人皆知朱瞻基是他的学生,这个时候,他也忍不住说道:“殿下本就是大才,他用白话,也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听懂他的话。”

而台下的上万学子,听到这篇文章念完,都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纷纷跪了下来磕头。

“我郭凯愿为大明抛头颅,洒热血……”

“殿下英明啊!”

台下杂七杂做的好不好以后不再重要,只要诸位懂得春秋大义足矣,更多的是要有能力将所学用来教化众生。

儒学为体,杂学为用。这将是朝廷以后选士的方向。

今后的朝廷官员,选官也会大变。不懂农学不足为一地职官;不懂算学,不能到户部为官;不懂律法,不足到都察院,刑部为官;不懂军事,不足到兵部为官;不懂格物,不足到工部为官。

所有的官员今后都将会逐渐专业化,只懂吟诗作对,春秋大义,却不知道如何带领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官员,今后将逐渐淘汰。”

听到朱瞻基这样说,台下响起了一阵吸气的声音,显然每个人都非常震惊。

朱瞻基却不怕会引发“官愤”,因为明眼人都知道,任何政策的推行,都需要官员的行动,即使要变,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变的。

所以他又说道:“孤知道,要做到这些,需要等到你们都成长起来,不同的时期,需要有不同的政策。

大明建国之初,识字的士子都很少,所以太祖爷爷采用八股取士,许多士子,还没有从国子监学成,就已经被选为官员。

许多官员的能力得不到确认,就被安排在了不同的位置,以后只能又逐渐调整。

可是如今大明国力强盛,士子越来越多,边境又安宁了下来。我大明蒸蒸日上之际,更应该将朝廷中心转向民生。

但是从今后开始,每个士子都应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然后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更能为这个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所以朝廷选士,不能一成不变,不能固步自封,更应该适应需要。

孤准备用二十年的时间,彻底改变如今的选士的标准,让每个士子都能成为国之肱骨,让每个士子都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而这一切,就从你们开始,从你们这些大明的未来肱骨开始。

诸位,愿不愿意随孤一道。让大明百姓人人有其地,人人有其居。让大明百姓,人人家有余粮,让大明百姓,顿顿能吃肉。让大明百姓,人人都能有新衣。”

这些学生是最容易被蛊惑的阶段,每个人都怀着崇高的理想,抱着经国济民的思想。

他们听着朱瞻基的话,一个个激动不已,用尽全身的力量嘶吼着:“愿意!”

就连胡俨这个已经六十岁的大儒,这个时候也激动的有些热泪盈眶。“我要活到八十岁,看到殿下把天下变成他说的样子!”

</content>

本书来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