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04章 国家宣传片(2 / 2)

加入书签

事实上,这不可能!

因为美国军方不可能赞助一部与中国有关的战争片,抗击的对象还是自己的盟友日本,这不符合美国的亚太政策。

缺少了军方支持,好莱坞的成本压力骤然增加,这一类题材自然也要封存。

以至于国际上几乎就没有关于展现“二战中国战区”这个主题的电影。

这可是二战重要的组成部分啊!

太平洋战区的题材有,苏德对抗的题材也有,欧洲主战场题材的电影就更多了。

唯独缺少了中国战场这一块。

以至于全世界对二战期间中国战场发生的事都鲜有耳闻,好像没发生过似的,连南京大屠杀都没听说过。

这种民族大义的事,靠商人肯定不靠谱。别看王地产、马电商等超级富豪牛皮吹的满天响,亏本的买卖可不会做。

还得靠政府。

后来,还是中影牵头,搁置两岸之间的政治分歧,集合了华语地区最庞大的创作团队和演员阵容,找来了八一电影厂和军委的大力支持,邀请了世界级导演约·翰吴,拍出了一部展现抗战题材的电影《太平轮》。

可惜,约翰·吴已经老了,江郎才尽,连《风语者》的质量都没达到。

别说打入国际市场了,在大陆本土就被喷成了狗。

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电影光有钱、有资源还不够,还要有高级人才。

这样的大场面大片,纵观华语地区,有能力掌控的……除了约翰·吴,也就是老谋子了。

好莱坞的大导演不可能趟这趟浑水。

老谋子的《金陵十三钗》失败了,人选只有约翰·吴。

归根结底,还是政府的支持不足。

好莱坞的战争片会拍的那么优秀,是因为有强大的政府资源背书。每年,在政策、资金、赞助和税务减免等方面,官方至少要向好莱坞投资5亿美元!

有了这么一大笔资金用于官方“宣传”,再加上国家环境对影视人才的重视,以及对他们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极大认可,好莱坞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想拍的差都不可能。

在美国,所有的演员、歌手、创作者,都可以称为艺术家。

哪怕还未满16岁的泰勒·斯威夫特,因为和唐恩合唱了一首公告榜冠军单曲,在媒体报道中,也会广泛使用艺术家这个称号。

……

唐恩非常乐意跟官方合作,把《查理·威尔逊的战争》这部电影给拍出来。

既能赚钱,又能拉近资本和权利的关系。

何乐而不为?-->>(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