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计方定(五)(2 / 2)

加入书签

对于有幸担当这个光荣而艰巨的角色,昨晚贾登联激动得语无伦次,最后终于在中军杨维栋的提醒下,向奉旨而来的廖大亨来了一句不伦不类的名言:“留取丹青照汗青”!

刘之勃不按套路出牌,不仅打乱了剧情安排,抢了贾登联的戏份,并像是逼迫众人联名上书一般。

廖、郑二人不知道刘之勃的上奏是否为朱平槿临时起意安排,一时傻眼。

朱平槿也傻眼了。

朱平槿根本不可能同意刘之勃的提议。朱元璋的祖训是绝对刚性的,如何用绝对刚性的规定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当前形势?不可能!

让藩王们都来领兵,更不是朱平槿想要的结果。

以史为鉴。西晋末年的武分野,是朝廷典章。护国军虽然战功彪炳,但它不是朝廷的经制之军。要改革,要整合,只能将护国军整合到官军中,而不能反过来将官军整合到护国军中。

刘之勃这一主张,并无反对朱平槿典兵的意思,其本意是让护国军在形式上穿上朝廷经制之军的黄马褂,是不愿与朝廷翻脸,是不愿背上叛逆的罪名,同时也有整合护国军粮饷的考虑。

朱平槿权衡再三,忍下了处置刘之勃的冲动。作为对刘之勃提议的反击,他将署四川兵备副使马乾从巴州招到保宁参会。

果然,刘之勃的主张遭到了马乾的猛烈抨击。

马乾激动地向刘之勃和其他与会者描述了渔溪大战的情况。大战前,他和监纪同知杨名时都承诺,渔溪一役后,将士们可以自由选择加入护国军。

将士们为什么要求加入护国军呢?因为护国军分田又分地;兵饷十足发放;无论生死,家人皆有所养。

马乾明确指出,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承诺,张营将士们才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战斗力,才能在数倍之敌的围攻下坚持不退。因为将士们不是为朝廷而战,而是为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而战!

马乾道,没有这个承诺,张部早就溃散了,渔溪大捷根本不可能出现。将士们之所以在战后围攻主将张奏凯,就是因为张奏凯下达了火烧渔溪镇的命令。将士们以为这把火烧死了给他们承诺的自己和杨大人,所以群情激奋之下,做出了不理智的举动。

马乾严厉警告与会者,若将护国军全部改组为官军,一旦将士们不理解,不仅官军很可能哗变,重蹈保宁兵变的覆辙,而且护国军也会军心浮动,造成前线战事的被动。孰轻孰重,诸公慎思之!

渔溪大捷的生动事例与马乾的严厉警告,让大部分动摇者清醒过来,廖大亨和郑安民一方立即占了上风。

喜剧的是,结束这场争论的人不是蜀世子朱平槿,而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有了皇帝众建护国军的圣旨,有了当朝首辅周延儒护国军不拘兵额、多多益善的私信,一场关于军队发展方向的大争论终于有了定论。

本书来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