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山在那里E(2 / 2)
此中之制,还真有些说不清究竟是谁制了谁吧?
真人制欲,
不过看透身外名利而已,
那养生至道,还真少不了薄薄酒、淡淡茶吧?
此中那一己利害的精到算计于其制欲的初衷,是不是更因一切无奈而最终有些南辕北辙了呢?
而佛陀制欲,
其以身作则的言行一致,红尘谁又能与之相匹?
那一日一食一饭团,
一年四季唯三衣,
且白日黑夜坐不拘地的头陀之行,更是将人于物的索取自觉降到了极限吧?
此中苦行,不管是为人为己,还是幽幽之处于人难语,但对欲壑难填世人的折服更于中说法的感召之力,却会叫人不能不为之动容,为之深思,更为之有所反省的吧?
况人的心底,谁又没一泓清明纯净的神泉呢……
~~“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于人于世,佛所虑者,不就是人的无穷贪欲之心吗?
欲心有敛,人便近神;
欲心放纵,人就不如禽兽!
所以,佛陀圆寂之后,众罗汉集结之中,大迦叶与阿难于佛教导一问一答里,那佛法的至关要紧总是忆念犹新:
“所有诸法,有为,无为,离贪欲为第一!”
因为,
世上一切恶行,莫不由贪欲而起;
一切善法,无不因清净而生。
“是故,……诸佛世尊身、口、意、行,常修清净。”
真清净者,一切宽厚、一切容与皆落一切忍默,故佛又谓“我观第一义,忍默为最上。”而大山与万类无私的容与更自身的忍默,不亦全都在那因大而一切无得的清净之中吗?
诸法空寂,得无所得,失无所失,
那历劫万万之年,见惯来去生灭的巍巍大山,当然一切在心了。
大山因大而容、而与、而忍、而默、而静,而穆,
那头陀之修行,是不是于己就是一座行走的大山,于人于世,亦可谓山在那里呢……
是的,山在那里!
山在那里,
中怀万象,吞吐日月;
众类于襟,难数珍奇;
内虽有虫蚁侵蚀,狼奔豚突;
外更雷电似剑,霜雪如刃……
但山在那里不因所喜,不因所惧,一切了然,一切容与,一切忍默,一切静穆之中峰入云霄,翠蔽无际,有泉流淙淙,鸟鸣嘤嘤……
~~“师父?”
慧能感慨之中一念回神,却坐前山石空空,林木寂寂,五祖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离去了,只留冯茂山颠与人独对由心交流,由心体味……
~~一切,山在那里!
本书来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