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0章 登月舱发射(五千字)(2 / 2)

加入书签

老妈跟董姨看着这两个人眉来眼去的,相视一笑。

“哎呀,惠芬,你不是说今天带我去看看上次你买衣服的那家店吗?”老妈阴阳怪气的开口说道。

“店?哦……对对,就在附近,我带你过去。”

“小晨啊,你们先聊,我跟你董姨出于一趟。”

说着,他们两个离开了。

姜晨无语了,这两个人还能演的再假一点吗?

“晓月,你大学学的什么专业来着?”董晓月上大学那会虽然他们还是邻居,可是这都三年过去了,姜晨早就已经不记得了。

“财务管理。”董晓月细声道,她发现自己跟姜晨说话,心跳的有些厉害。

她一直以来就是个颜控,找对象喜欢看脸,此时姜晨帅气的外表已经深深吸引住了她。

“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好啊。”

姜晨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女孩子学财务管理,专门管钱吗?

“我听说你们银河空间要登月了?”董晓月突然问道。

“暂时还没有。”

“你能不能把我安排到你们公司工作啊,我觉得整个林合市,只有银河空间才是最帅的公司!”

姜晨没想到董晓月也是银河空间的小迷妹啊。

“你有什么特长吗?”

安排她到公司不是不可以,但是要走正规流程,如果董晓月一点特长都没有,进公司肯定是不可能的。

“我的特长啊?嗯……我做事特别认真,这个算不算?”

“做事认真?好吧,这个也算吧。”

其实姜晨想问的是她有什么专业特长,没问她性格方面的,做事认真的话,笨一点应该也没什么,勤能补拙。

“如果你想进公司的话,先到总部那边做一个实习生吧,如果做得好的话,可以给你提升,不好的话,那就只能遗憾了。”

姜晨能做到的也只能这样了,算是给她一个机会。

“是吗?那太棒了!”董晓月一听可以到银河空间总部实习,整个人都兴奋了。

她那些姐妹闺蜜,要是知道他进了银河空间,一个个还不得羡慕死。

关于姜晨嘛,哼哼,以后慢慢拿下。

两个人聊了一个多小时,老妈跟董姨就回来了,后面又一起吃了个饭,这次见面也就结束了。

“怎么样,你感觉晓月还行吗?”还没回到家,老妈就开始问道。

“我觉得还好吧,我安排她到总部做实习生了,看她的表现了。”

“你安排她去了总部?你不是一直待在基地吗?应该安排她在你身边做个秘书之类的啊。”

老妈有些恨铁不成钢,这工作给人安排的,估计一个月都见不了一次面。

姜晨撇了撇嘴,安排她当实习生,已经是开后门了,按照正常的流程,她得先投简历,经过筛选通过了,过来笔试、n轮面试,最终才有可能通过。

这些流程都给她省了,还想怎么样?

……

今天已经是九月八号,距离登月舱的发射,只剩下十天时间。

沈君一边忙碌着测试,保证登月舱不会出任何问题,一边把登月舱给安排装进火箭中。

装好之后,这枚携带着绕月空间站登月舱的龙腾二号运载火箭,就正式的出厂了。

依旧是从水路运送到文昌火箭发射基地。

他们自己的发射基地还在建设当中,想要使用,起码得等到明年。

“银河空间的龙腾二号已经从基地出发,开始运往基地的途中了。”

关于银河空间一点点的动向,网上都会有消息爆出。

消息的下方,还配有龙腾二号从基地出来,装上船的图片,是围观的人在长江岸边拍摄的。

“我想知道,银河空间到底是怎么做火箭的,为什么这么快就能造出一枚火箭?”

“我也想知道,感觉他们好像两个月就能出厂一枚龙腾二号。”

“你们懂什么,银河空间的制造基地,是亚洲最大的火箭制造基地,而且采用的都是最新技术,快一点应该的。”

其实他们都不知道,龙腾二号之所以能这么快,是因为声波处理算法的原因,使得出厂的火箭,省去了很多检测步骤,时间自然就省下来了。

“有没有要去文昌的?一起?”

“已订票订房,这几个月已经是第三次去文昌了,伤不起啊。”

“我觉得还是在网上看比较好,现场还没有网上看的清楚。”

……

登月舱的发射,由李岳恒跟沈君主持,姜晨甚至都没有去文昌,主要是他去了也没什么用处,所有的工作,李岳恒这个总指挥都已经安排的面面俱到了。

还是在自己的办公室看直播比较好。

虽然这已经是龙腾二号第三次发射了,但是现场,依然是人山人海,挤都挤不动。

随着倒计时点火指令发出,龙腾二号再一次腾空飞起。

起飞的一瞬间,所有人都能感觉到地面在微微的颤抖。

耳边能够听到火箭喷射火焰的轰轰声。

龙腾二号如同一座倾倒的大厦,直冲天际而去。

因为姜晨看的是外面观众拍摄的直播画面,在火箭发射几分钟之后,画面中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他也就不再看下去了,把直播给关掉了。

这时候,他的办公室门被敲响了。

“进。”

姜晨说完了之后,徐顺武走了进来。

这段时间以来,他一直在做实验,以前他们关于核动力发动机的很多猜想,都只能落实在图纸上,现在有了银河空间的投资,任丰那边各个实验设备也都投入使用了。

他们的猜想,自然也都要一一进行验证。

这些猜想里面,多数都是错误的,但也有很多是正确的。

“姜总,您之前跟我说的关于低温气体的长久保存技术,做好了吗?”

自从姜晨跟他提过一次说他有一项技术,能使得如液氢一样的低温气体长久保存,徐顺武就一直念叨着。

如果真有这么一项技术,那核动力发动机距离实现,又近了一步。

“额,还没有呢,最近我一直在做中子吸收材料的推导,我之前不是跟你说了么,这项技术你不用管了,后面我会给你提供的。”

虽然那套技术就在他的脑海里,但是他想要输出,必须得总结之后,以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才行。

他因为推导材料的原因,没时间弄那些。

“我就是好奇,想知道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技术。”

徐顺武抓了抓头,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行了,我会尽快提供给你的,另外还有这个控制棒材料,相信很快也能推导出来了,关于热能转换的问题,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姜晨问道。

“热能转换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把核燃料做成蜂窝状,在燃料内部通上高强度并且具有超高导热系数的金属管,让液氢从蜂窝燃料的金属管流过,就可以完成热能的转换了。

只不过这种金属管材料要求非常高,导热系数倒还好,就是它的强度必须得大,要不然会因为内部液氢受热膨胀,导致导管膨胀,甚至破裂。”

想要让热能更高效的转化为液氢的内能,增加接触面积是最好不过的。

蜂窝状的结构,能使得液氢与反应堆的接触更彻底,只是金属管材料不好做。

金属管壁太厚吧,影响导热性能,而且也会限制反应堆的设计,太薄吧,强度又不够,尤其是在反应堆中工作,超高的温度,很多金属材料的强度都会变得很弱。

“又是材料问题。”

姜晨看着手下还没有推导出来的材料,现在又来了一个材料问题。

看来以后的发展,基础材料才是重中之重啊。

没有材料,再好的想法也都白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